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31.html cop15大会上海云展馆分为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上海城市生态空间、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河口生态系统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年上海生态环境展望六大板块。今天,我们走进第四个板块——长江河口生态系统保护。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崇明岛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沙洲,也是中国第三大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年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崇明启动全面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历程。到年,崇明将建设成为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成为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成为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
滑动下图欣赏崇明岛美景→
候鸟天堂
候鸟是世界的公民。上海和候鸟的缘分,像一首亘古流传的歌。每年,有上千万只的水鸟沿着东亚的海岸线迁徙。春天,它们在一望无际的冻原生儿育女;冬天,它们甚至能飞到澳大利亚避寒。而上海所在的长江口,正好位于这条迁徙路线的中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大片的滩涂湿地使上海成为了候鸟的驿站特别是迁徙水鸟的重要中转站。
目前,上海地区记录到的鸟类已达种,其中水鸟是最重要的类群。上海地区有记录的水鸟占全国水鸟种数的80%,主要包括雁鸭类、鹤类、鹭类和鸻鹬类。珍稀濒危鸟类白头鹤、小天鹅、黑脸琵鹭在上海都有稳定的种群越冬。上海的滩涂湿地每年支持百万只次鸻鹬类的迁徙和越冬。秋冬季节,不光能看到白头鹤、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在崇明东滩、横沙东滩、南汇东滩等地,还能观察到成千上万只野鸭结成的大群飞舞,形成“雁背夕阳红欲暮”的景象,长江河口正在逐步成为“鸟类的天然博物馆和候鸟天堂”。
点击视频欣赏美丽候鸟↓
东滩生态修复
东滩的生态价值
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最东端,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地处全球鸟类八大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中段,是亚太地区迁徙候鸟的重要通道,每年在保护区栖息过境的迁徙水鸟近万只次。
滑动下图欣赏候鸟→
修复成因
年后,由于一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强势入侵,霸占了鸟类赖以生存的本地物种——海三棱藨草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鸟类生存环境。为保护鸟类栖息地,上海于年9月29日启动了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互花米草生态控制、鸟类栖息地优化和科研监测基础设施三大建设内容,实施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全球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
互花米草生态控制
鸟类栖息地优化
科研监测基础设施
修复成效
成功控制了项目实施区域内的互花米草生长和扩张,土著植物恢复良好。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土著物种芦苇、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复。形成近4万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修复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区域内形成了20个相对独立且可调控的生境单元,能根据互花米草治理要求和鸟类栖息要求对水位进行调控管理,也为区域内进行灌浆纳苗,保持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项目实施区域内生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生态修复区外侧滩涂发育良好,土著植物恢复远远好于预期,、、年连续监测的数据显示,生态修复区内外鸟类种群数量均明显增加,其中有东方白鹳、小天鹅、鸿雁、红头潜鸭、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十余种珍稀濒危鸟类在工程区域栖息。
水生生物保护
长江口是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这里不仅是特有的“待产房”,也是重要的“产后护理场所”;长江口还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唯一的、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同时又最易受到侵害的天然集中栖息场所,具有唯一、特有和不可替代性;长江口同时也是江豚、胭脂鱼等保护动物的重要分布区,也是其他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有着很高的保护价值。为保护重点水生生物,近年来上海市*府持续开展了生态修复、资源监测、动物救护、增殖放流、基地建设等工作。
海洋牧场项目
上海市长江口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位于长江口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水域,面积14.4km2,示范区创新性地建立了以“竹阵鱼礁”“四孔式圆台型滩涂组合构建礁”为主体,配套生物底播的河口生态修复新模式。
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河口型海洋牧场,具有修复和改善长江口中华鲟的栖息环境、保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长江口特有经济渔业资源、提高河口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工鱼礁布置图
基地建设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一期于年投入运行,是我国系统保护中华鲟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将进一步提升长江口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设施水平。项目着力打造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育、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科普教育与生态体验、运行管理与综合保障等“五大平台”,对全国水生生物保护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水生生物保护国际影响力。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基本完成。
基地二期效果图
水生生物资源监测
持续开展水域环境和中华鲟及其他水生生物资源的监测工作,以及重大涉水工程的专项环境影响监测。定期对中华鲟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和行为习性进行巡视。建立了长江口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体系,全面积累长江口环境基础数据。初步掌握长江口中华鲟等水生生物的资源量、种群特征和分布状况,为保护中华鲟及其栖息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全力拼好长江流域资源监测的最后一块拼图。
中华鲟
长江口放流中华鲟在海区分布示意图
抢救救护体系
积极致力于以中华鲟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先后抢救了中华鲟、中华鲎、江豚、小抹香鲸、长须鲸、瓶鼻海豚等珍稀物种五千余尾,其中大型野生中华鲟抢救存活率%。全力开展中华鲟人工蓄养,建立活体资源保种库。
中华鲟抢救??中华鲟体检
增殖放流
自年以来,持续开展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29次,累计放流中华鲟、松江鲈、胭脂鱼等珍稀、珍贵物种85万余尾。采用多重标志、野化驯化、设施化放流等技术手段,提高了放流效果。放流卫星标记数据、回捕中华鲟状态显示,放流的中华鲟具备了野外摄食能力,生长情况良好,为长江口相关珍稀濒危物种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华鲟放流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相关阅读
cop15
上海云展馆开放啦!
cop15
上海云展馆(一):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
cop15
上海云展馆(二):上海城市生态空间(内附一大波美图)
cop15
上海云展馆(三):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cop15
城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带你去探索!(文末有福利)
更多精彩,可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