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后,战场上的战争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讲究规则和礼仪;《孙子兵法》则是我国最早的*事著作,影响深远,而武器又与战争进程息息相关,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无疑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最早的弓箭很简单,箭杆是木制或竹制,并在一端削尖,这就成了箭;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发展至春秋战国,三棱式镞开始盛行,汉代后铜镞逐渐向铁镞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大概经历了约年。
至于箭杆部分,大多是竹制,部分则是木制,直至明、清两朝,华南制箭用的便是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限期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不过是想陷害诸葛亮,但诸葛亮听后却丝毫不感到慌乱,反而说三天就足够了。
之后诸葛亮不仅获得了鲁肃的帮助,另外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因此调用了几条草船诱惑敌人,最终从曹操那“制”出了10万余支弓箭。
这虽然是一个小说故事,从中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但历史上真正向曹操草船借箭的人物并非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东晋、刘宋时期的史学家)引注《魏略》:“权(孙权)乘大船来观*,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在学生时期,我们在课本上学习到这个故事,都是觉得“草船借箭”这一计谋实在是高超,但是后来又疑惑:为何曹操射光10万支箭,也不用火箭?
火攻计是《孙子兵法》中的第十二计,书中讲道:“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事实上在古时,火攻是非常常见的,因为火的破坏力十分巨大,只要有一点火苗,就能点燃敌方能点燃的所有东西,将会掀起一片火海,不过万事万物生生相克,火不仅会被水所灭,用于战事上,还要注意风势。
有话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中,能达成火烧赤壁的一大原因就是顺应风势,因此曹操的船只遭遇火攻后很快就被烧起来的,损失过重,惨败而归。
但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火攻并不是使用“火箭”,*盖命人点燃柴草,然后“火船”顺着风势快速地冲进了曹营。而“火箭”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公元年,魏国守将郝昭使用火箭焚烧了诸葛亮所率领的蜀*的云梯,才使得陈仓得以保住。
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讲到了“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诸葛亮利用了凌晨的大雾天,曹操却也不曾想过在这个时候会遭到袭击,所以较为慌乱。
由于是雾天,曹操也不清楚诸葛亮那边的情况,即使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火箭”,却也不敢使用,因为“火箭”不一定会造成敌方伤亡,反而使得自己处在劣势,自取灭亡,也难怪专家称:用了就输了。因此曹操只会命人射箭,企图让敌方知难而退,结果还是跳进了诸葛亮所设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