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年陶器姿态美彰显临夏古文明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m/

本文转自:石狮日报


  ■陕西安康刘勇先


  甘肃临夏东公馆,游客除参观著名的砖雕外,还要到古陶瓷展厅看看千年临夏古陶匠人的著名作品。这些古陶器都出于临夏,今选出几种,与同好一起欣赏。


  齐家文化单耳带流素面红陶盉(图1),高15、口径9、底径5.7厘米。泥质红陶器,二级文物。新石器时代器物。甘肃康乐县连麓乡出土。


  盉,阔颈,溜肩,鼓腹,腹以下内收,平底。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宽柄。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前年。


  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主要遗址在青海、甘肃等地。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型主要有双耳大罐等。


  齐家文化双联罐(图2),通高16.5厘米。细泥红陶器,敞口,收颈、鼓腹、小平足。两瓶体联通,腹部饰绳纹。两瓶口沿中间置有平提梁。瓶体联通处正面贴一个长方花边小钮,钮上有抽象符号,可视为文字的雏形。现收藏于福建省源古历史博物馆。


  细泥薄胎单耳双联罐(图3),构思奇巧、美观实用、工艺精细。器为细泥橙红陶、薄胎。两只单耳罐呈反向并列相连,联罐通宽12.4、口径6.3、底径3.5、高9.3厘米,重克。橘红色陶,双口均为喇叭形口形,斜直高领、圆唇、溜肩、带形单耳、鼓腹下收、平底。耳置左后和右前反向,并唇连体,两腹中穿圆孔相通,可供两人各自用右手持耳轮换对饮。疑为部落首领互饮,以示友好或婚娶合卺之器皿。设计富有创意,融实用与观赏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齐家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和聪颖智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成为齐家文化陶器之珍品,此器属国家一级文物,庄浪县博物馆藏。此件藏品年出土于甘肃庄浪县南坪乡阴弯马村。


  镶绿松石回纹双大耳陶罐(图4),高15、口径14、平底径9、两大耳距18厘米。以泥质红陶制成。侈口斜腹,束腰。腹部前后面各刻画一个大三角回纹。内壁亦刻画大三角回纹。两扁平大耳上各粘贴松石两片,下腹部外撇,似女人的短裙,裙前后各刻画8折,每折上粘贴松石、蚌壳饰片。这些饰物,也显现出当时远古先民审美的变化。陶器上贴着大片的绿松石,罕见的奢侈品。用鲜艳的镶嵌饰物衬托红陶图案,使这件红陶更富美感,又似彩陶,闪烁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镶绿松石回纹红陶罐,玉门火烧沟出土。四坝文化器物,甘肃省秦安县博物馆藏。


  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年。


  马鞍形口双耳陶罐(图5),腹径16.5、高19厘米。马鞍形口外侈,双流,球形腹,宽带耳连接口沿和腹部,圜底,四只三棱柱形短足外撇,颈两侧饰对称乳突,斜肩前后堆饰羊头纹,腹部一圆形击孔,口沿略有损伤。红褐色,砂粗,厚胎,火候偏低。该器型具有典型石棺葬文化特征。非常少见的一件藏品,寺洼文化时代特征明显,这样的造型说明拥有这件陶器的先民的生活应该与游牧有关。因此,它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


  此罐出土于雅安宝兴县陇东乡老场村,现收藏于雅安市博物馆。


  公元前14世纪寺洼文化,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等。关于寺洼文化的族属,一说是氐羌,一说为戎狄。


  绳纹双耳素陶罐(图6),辛店文化,一级文物。年东乡县达板乡卓子坪村征集。高18、口径10.6、腹径16.4、底径5.8厘米。基本完整,腹部有破口。夹砂橙黄陶,大敞口,束颈,圆折腹,下腹渐收,小凹底,双肩耳。腹部饰绳纹。现藏临夏市博物馆。


  辛店文化,约为距今—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器型有锥、矛、匕、凿和铜炮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掺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


  陶钵(图7),高10.4、口径29厘米。细泥质红陶器,敛口,圆唇,溜肩,器呈扁鼓形,平底。肩部对称置∽形小平钮,口沿饰一道凸弦纹,整个腹部压印胡椒眼纹,美观亮丽,是当时先人一种盛水或食物的豪华器皿。


  此器为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具,马家窑类型,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红陶鸟形器(图8),长20、宽5、高11.5厘米。这件红陶鸟形器,采用塑与印、刻相结合的手法,鸟为小头,凸嘴,圆腿,头部残存红彩。在鸟的上半身印小圆圈纹,一侧刻幼鸟纹,背脊有凸起的齿纹装饰,尾部为管状,亦是器物的口部。此器器型较小,应非实用器,可能与原始崇拜有关。其造型朴拙,又不失灵气,可谓齐家文化陶器中的珍品。


  此器属齐家文化,距今约年,征集品,现收藏于甘肃省文物商店。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陶器以素陶为主,着重造型,器型富于变化,尤以鸟兽造型为多。


  汉代彩绘陶马(图9),高70厘米,身长约80厘米。四肢强劲,膘肥体壮,身施红彩。陶马面部刻画简洁生动,用白彩画有辔头,耳如竹削,双眼突出,嘴巴微张,鼻翼翕动,下颚开裂,虽伫立于静态,却有奔腾欲驰之势。


  汉代工匠以娴熟的技法把马的忠勇无畏、神骏机智的本能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为临夏东公馆陶瓷展厅展品。


  灰陶加彩公鸡(图10),约高15.5、长16.5、宽7厘米。造型古拙生动,公鸡冠加红彩,鸡身残留有部分红彩,其他处色彩脱落。鸡的羽毛刻画逼真,此公鸡正展开翅膀要昂首鸣叫。它站在泥堆上,鸡腿明显可见。


  彩绘灰陶母鸡(图11),母鸡长14.6、高12.3厘米,通体彩绘,但大部色彩脱落,只有鸡冠和身上残留部分红彩。母鸡双眼圆睁,尾短、矮冠,作直视前方状,鸡身下以泥堆代替两腿,线条流畅传神,极富生活气息。


  以上雌雄两灰陶加彩鸡,均为汉代冥器,是临夏东公馆陶瓷展厅展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