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破坏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就是学习。
学龄前的孩子玩游戏是开发智力,上学之后贪玩耽误学习就得挨骂。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是自从有了作业,有了考试,有了排名,学习就不再纯粹和开心。学科的新奇感没了,重复的知识令孩子厌倦;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还不一定看得到效果,家长真的心力交瘁了。有人说,回首再看高考,能看懂的只有作文题了。
看完,自信心还在吗?别说尚无社会经验的孩子,哪怕是“社会人”,也未必能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有效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引经据典,把话说清。高考真的是美好的吗?别说什么结果不重要,过程很美好的鬼话。有人说:“哪怕已经过去十年,看到高考题依然想吐。”这或许才是青春最真实的版本,奋斗始终是一个人的事,思考、解题、考试都是孤独的。高考之所以有难度,因为是选拔性的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和考察的范围难以预估。只能说,考前的知识储备量每大一点,多一点,都是赚到。
其实,一通百通,知识本身就有互通性、关联性,它们存在于考卷上或许令人作呕,但存在于其他地方就“可爱”多了,甚至能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求知欲。
比如,《隐秘的角落》让笛卡尔变得浪漫而不再刻板
比如,尝试换种方式学习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又如,那些总也转不明白的滑轮终于转明白了
物理老师画了一百遍,
口都讲干的入射角、折射角原来那么简单
三棱镜的原理也是简简单单
还有,这样看DNA是不是顺眼多了?
猜你也没见过更大的细胞图了
学了这么多年数学,
竟不知道几何学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实验室没“玩”够的仪器可以仔细瞅瞅了
可惜的是,里面大部分仪器你一辈子也“玩”不到
被自然地理虐哭的孩子可能只是打开方式不对
给化学反应“美颜”一下突然就爱了
这样拓展人文知识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从书山题海中探出头喘口气吧,说不定就有新思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