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高考中容易失分。以下通过典型例题的一题多解和详细分析,帮同学们建立脑像,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BC的中点,AB=a。
(1)求证:A1D垂直于B1C1
(2)求点D到平面ACC1的距离。
(3)判断A1B与平面ADC1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前分析:观点方法新颖,请耐心阅读。
①如何建立脑像:比如本题,线段AD,是线段A1D在底面ABC的射影。由于BC⊥AD,所以BC⊥A1D。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就是一个重要的“小模型”。
再比如:侧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正三棱锥S-ABC,其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是多少。快速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也是一个重要的“小模型”。
明白题意后,立即在脑海中,想象这个三棱锥,取AB重点D,连SD、CD,则SD⊥AB,且CD⊥AB。∠SDC就是侧面SAB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重要感悟:把重要的“小模型”自己画出后,经常看一看,达到烂熟于心。这是建立脑像的重要途径!
②如何锻炼自己达到一看题就有思路:做过的题,尤其是典型题,和一题多解的探究,必须经常看!切忌一扔不管!一味地做新题,不是好方法!高考题几乎都是我们做过的题,或稍加变更。我们最好是以不变应万变,多体会、多总结。否则永远有做不完的题!然而高考的初衷,绝不是让师生疲劳,而是号召我们变通探究,打造创新型的人才!
③如何熟练使用定理定义?两点:侧重理解,注意特例。比如:判断线面平行,只需判定某直线与某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即可。判断线面垂直,哪怕某直线与某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垂直也无济于事,只需与某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即可。
第(1)问:
证法一:
∵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
∴两底面△ABC和△A1B1C1均为正三角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
∴侧棱A1A⊥底面ABC
而BC平面ABC
∴A1A⊥BC----------------①
连AD,
则AD⊥BC----------------②
由①②知:BC垂直于两交线A1A和AD确定的平面A1AD
而A1D平面A1AD
∴BC⊥A1D
又∵BC‖B1C1
∴A1D⊥B1C1
证法二:
∵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
∴两底面△ABC和△A1B1C1均为正三角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
取B1C1的中点D1
连接A1D1、连AD
则A1A‖D1D且这两条平行线确定一个平面A1ADD1
而A1A⊥BC且AD⊥BC
∴BC⊥面A1ADD1
∵BC‖B1C1
∴B1C1⊥面A1ADD1
而A1D平面A1ADD1
∴B1C1⊥A1D
证法三:连A1C、A1B
∵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
∴该三棱柱的三个侧面完全相同
∴A1C=A1B
∴在等腰△A1CB中,点D为底BC的中点
∴A1D⊥BC
而BC‖B1C1
∴A1D⊥B1C1
第一问的延伸:如何求A1D与B1C1这两条相互垂直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假定A1A=a/2)
只需过B1C1的中点D1向A1D作垂线D1E,
则线段D1E的长度即为A1D与B1C1这两条相互垂直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第(2)问:
解法一:过点D作DF⊥AC于F
∵三棱柱ABC-A1B1C1是正三棱柱
∴侧面ACC1⊥底面ABC且两面交线为AC
∴过面ABC内的点D作交线AC的垂线DF,则DF⊥面ACC1.
∴DF即为点D到平面ACC1的距离。
解法二:
设CC1=b,设点D到平面ACC1的距离为h,
连AD,
从“同一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入手:
∵三棱锥D-ACC1的体积=三棱锥C1-ACD的体积
∴(1/3)×S△ACC1×h=(1/3)×S△ACD×CC1
即:S△ACC1×h=S△ACD×b
第(3)问
结论是:A1B‖平面ADC1.
证明思路: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证明:
连CA1,设CA1与AC1相交于点O,
则点O为CA1的中点
儿D为BC的中点
∴连OD,则OD为△A1BC的中位线
∴A1B‖OD
而OD平面ADC1
∴A1B‖平面ADC1.
解后评析:比较抽象的学科,有时连图形都不容易画出来,那么就在理解和建立脑像两方面多下功夫。有时贪做一道新题,不如体味一道典型的旧题。多掌握“小模型”,有助于能力提升。
本文的分析和解法均是原创。如果您喜欢的话,请您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