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与中国军人的坚守职责、无私奉献密不可分。国家虽无战争,但军人仍有牺牲,日前国内军媒披露了中国边防部队在边境冲突事件中的感人细节,提到我方4名官兵牺牲,1人受伤,均获得表彰。“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这群戍边卫士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对中国边防军人心怀感恩的同时,或许也应该同时考虑一件事,为了尽最大可能性保护这些“最可爱的人”,减少他们的流血牺牲,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其中一个较为可行的手段,莫过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趁手且实用”的武器装备。
从近年来多次的边境纠纷来看,无论是我们还是他国,都不想真正引发一场局部或全面战争,故在边境地区出现冲突的同时,又都默认遵守尽量不开枪的原则。由此一来,冷兵器的作用与地位值得重新受到重视。
在这一领域,国内的一些警用装备或许值得部队引入。举例来说,目前解放军部分部队和一些警方单位都列装了弓弩。以国内的警用弓弩来看,其射程在50米作用,安装光学瞄准镜后,能够在30~40米的距离上达到近似狙击型枪械的效能。考虑到如法国GIGN特种部队有使用安装了两脚架和瞄准镜的手枪进行室内或近距离狙击作战的习惯,故这种近身狙击器材的战场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尤其应该看到,在一些高海拔边境地带,贸然开枪容易引发雪崩,此时选择声音小的军用或警用弓弩来对付来犯之敌,无疑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既没有将事态升级到动枪的地步,也不会引来雪崩危险,更因噪音小而不容易暴露己方官兵的位置,可谓一举三得。
当双方的部队进入到极近距离,乃至贴身肉搏的状态时,各种冷兵器就能派得上用场了。现代军队普遍为单兵装备有头盔和防弹衣等护具,这些护具同时具有一定的防刺功能,传统的刺刀、匕首或三棱刺等武器虽然能对无防护的肉身造成巨大创伤,却很难对付具备防刺功能的护具。相比之下,锋利性相对较低,但却能产生很强动能打击效果的冷兵器会实用得多,如锤和斧。
在这方面,一些带有折叠能力的便携式多功能斧子,尤其是民用野外运动中常见的折叠式救生斧,其实是比较实用的选择。此种斧子平时可折叠起来便于携带,在高原山地地区可用作辅助攀爬的工具,还具备不少其他用途。当面对他国非法入侵人员时,则可以转化为劈砍类武器,对身着护具的人员造成“伤筋动骨”的内伤。
另外,在此前流出的一些照片中,我们看到解放军边防部队使用了类似关刀和狼牙棒等大尺寸冷兵器,这些武器体现出的思路是“一寸长一寸强”,利于在己方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阻止对手近身。当然,大尺寸武器挥动范围大,有一定概率误伤身边的己方人员,且使用难度和对体力的要求也相对大一些,这就需要中国军人持续注重日常的体能与协调性训练,以及类似传统武术领域的学习。
除了这些硬碰硬的武器,某些既能有效阻止对方进犯,又不至于让事态升级的装备也值得考虑。举例来说,激光致盲武器和声波武器,前者可以让敌方的眼睛暂时性失明,后者可以凭借噪音对敌方的听觉乃至中枢神经发生紊乱,都可迫使对手放弃靠近乃至后退。另外类似电击枪等通过电击让对手丧失行动能力,但又不致命的警用武器,也可参考借鉴。
当然,说了这么多,一个大前提还是以控制边境事态发展为主,中国不愿打仗,但绝不害怕打仗。如果未来某一天,边境地带出现真刀真枪的战事,那我们的应对手段绝不会如此“温柔”,“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