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万物清明#
古典家具及工艺品部推出《琳琅——亚洲重要私人珍藏金石艺术》专场,首次以宏观的金石概念推出近百件/组拍品。门类包含古玺印、兵器、青铜器、文人赏石,这些重要收藏源自澳门珍秦斋、日本横滨北京堂、丁文父泥留斋等。
吉金珍赏
Lot青铜二年邦司寇铍
4.5×4.×4.cm.
铭文:二年邦司寇肖或下库工师
孙疋冶尹□为级事报齐,下(正面)
邯下库(背面)
出版:1.《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P,澳门基金会出版,年。
2.《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吴镇烽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P79,苏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估价ESTIMATE:HKD0,-50,
Lot9青铜廿七年顿丘戟
2.×1.×11.4cm.
铭文:廿七年顿丘命麛酉,右库工师桃缳,治壬。
出版:1.《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P,澳门基金会出版,年。
2.《珍秦琳琅——秦青铜文明》P74,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乐部编,年。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吴镇烽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4.《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P19,苏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估价ESTIMATE:HKD50,-80,
Lot青铜咸阳四斗方壶
41.5×22×22cm.
铭文:重十九斤四两
咸阳四斗少半升
咸四斗少半升名唐
左
出版:1.《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故宫博物院刊行,年第2期。
2.《珍秦斋藏金—秦铜器篇》P,澳门基金会出版,年。
.《文明中的古文明》P49,李学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4.《珍秦琳琅—秦青铜文明》P24,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乐部编,年。
5.《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吴镇烽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6.《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P41,王辉编,三秦出版社出版,4年。
7.《秦文字通论》P48,中华书局,6年。
估价ESTIMATE:HKD00,-,
Lot「宫」字铜量
7.6×10.6×0.2cm.
铭文:首行为「四斤十二两」,次行为「宫,六升四分升」。「六升四分升」下可能有「一」字,今因锈蚀而不可见。
出版:《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P92,熊长云编,中华书局出版,8年。
估价ESTIMATE:HKD,-,
西汉「宫」字铜量,刻铭磨泐,不能尽识,经仔细辨认,记容铭文当为「六升四分升」,即六又四分之一升。此量容量既非整数,亦非分数,而是由整数加分数构成,颇为特殊。陈介祺曾藏有一件铜量,容量为「八升少」,即八又三分之一升。「宫」字铜量的发现,则为这类量器增加了一件新的史料。应注意的是,两件铜量的自铭容量,恰构成了一组对比数值,成为考证此类量器量值的重要线索。秦汉简牍中常见的量制单位一石(斛),折合十斗。若将一石(斛)分为四,则为二斗五升。而六升四分升一、八升少,恰是二斗五升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这便可能显示出,这类量器的容值虽是整数加分数的形式,实际仍是在一个标准容量单位的基础上再加以分数化的结果。而具体分数的设定,可能与粮食或物资分配的具体需要有关。这类量器至今已有二例,新的理解之下,或可增进对汉代量制的认知。—《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
Lot1青铜雍棫阳宫鼎
16.×19.5×21.4cm.
上面铭文:新丰。车卅九。
下面铭文:九斤八两一斗。二百五十四。雍棫阳宫金(铜)鼎一。容一斗一升。并重十斤八两。名卅八。今十斤。雍棫阳宫鼎所见的棫阳宫,是秦昭襄王所始建,自战国中期开始就是君王常常游幸的地点,在棫阳宫发生的史事既多,该鼎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出版:《永是清欢—港澳收藏精品集》第69号,港澳艺术博物馆刊行,7年。
估价ESTIMATE:HKD50,-,
Lot青铜夔凤纹子每斝
2×19cm.
铭文:子每。
估价ESTIMATE:HKD,-,
青铜斝侈口,口沿上立菌形双柱,柱首伞状,饰火纹。直腹平底,腹部纹饰上下两段,上段云雷纹,上下连珠环纹,下部凤鸟纹,纹饰精美。下接三棱锥状足,腹壁有一半环形扁鋬,腹壁有铭文「子每」。
斝是一种用于祭祀礼仪的盛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源于同形陶器。《诗经?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见于夏代晚期,发展到商代中期时,器形已趋成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将玄鸟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玄鸟即是凤。商代晚期时,凤鸟纹于铜器上开始出现,但主要是作为辅助纹饰存在,西周初期才开始作为主题纹饰使用;到了西周中期时,凤鸟纹已相当盛行,之后逐渐趋向衰落。
Lot青铜兽首簋
12.5×2cm.
来源:纽约佳士得,年月21日,Lot。
参阅:洛阳博物馆藏,西周白懋父簋。
估价ESTIMATE:HKD00,-,
Lot铜辟邪钮套印
.1×2.2×2.2cm.
印文:1.刘萌印信。2.刘萌印信。
估价ESTIMATE:HKD10,-20,
出版:《日本横滨北京堂藏古玺印》P,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Lot铜鎏金关内侯龟钮官印
×2.4×2.4cm.
印文:汉关内侯印。镂金龟钮,甲子四月,瘦铁为白沙村庄记。
估价ESTIMATE:HKD50,-80,
来源:桥本关雪旧藏。
赏石撷珍
Lot明·英石山子
2×2×18cm.
有咸丰年题记:就正复何限独石也耶,古署石司命寄慨深矣。咸丰纪元相展观偶记。
钤印:相印、夕庵
估价ESTIMATE:HKD,-,
此石奇形怪状,脱离具象而彰显逸品之格。石内大小孔洞自然,石表多弹子窝以及白色岩脉,包浆丰厚。张崟(一七六一—一八二九),清代画家。字宝厓,号夕庵、夕道人,又号樵山居士、观白居士等,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能诗善画,与潘恭寿、王文治等名流往来密切。
Lot4明·刻《般若心经》大孔洞灵璧石
1×69×28cm.
估价ESTIMATE:HKD,-,
出版:丁文父著,《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图7-8,文物出版社,4年,第页。
《般若心经》楷书刻写,字体秀雅,笔画规矩,颇为安静,为佛弟子竹禅读经写经真实心境之写照。字迹经多年风化和抚摸而显得苍劲朴拙。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而此石恰有一大大的孔洞,可谓形寓兼具。灵璧石具有大孔洞,击之声音锵然,殊为难得。
竹禅传为清代著名佛学大师,擅书画,工篆刻,通诗文,画与「扬州八怪」齐名,书画作品多入《海上墨林》、《益州书画录》等,自着《画家三昧》六卷。竹禅一生云游大江南北,曾先后住锡成都文殊院、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松江龙华寺以及普陀山等地。
Lot7元·姚世錧题铭红色太湖石山子
47×60×22cm.
钤印两方:「世錧之印」、「易堂」。
估价ESTIMATE:HKD,-,
出版:丁文父著,《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图7-10,文物出版社,4年,第45页。
此石造形极为怪谲,表面涡、洞独特,为湖石被冲蚀的痕迹。包浆特别浓厚,石皮呈为褐红色,由造形和包浆推断该石为元代遗存。
一侧较平坦处刻乾隆年题记:「极古雅,铭亦超拔流俗,展玩不能释手,盖精神所聚,辄皆成宝石,乡侯顿开生面矣。乾隆四年九月朔日吴兴姚世錧观因题」。
Lot8明·奇石山子
56×4×1cm.
估价ESTIMATE:HKD,-,
出版:丁文父著,《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图7-16,文物出版社,4年,第页。
此石孔洞经人为修治,造形若仙人掌,也为人工修治而成,形状为明代绘画中所常见,颜色青灰,质地滑润。表面凹凸,褶皱、沟回和石芽婉转曲折。
Lot9清·宋占魁旧藏「侍武」石山子
26×18×10cm.
估价ESTIMATE:HKD,-,
此石为山东莱州光绪年武状元宋占魁家旧藏,石为矩形,刻隶书「侍武」,右上方有孔洞,石背经过修治。
宋占魁(一八四五—一九零六),原名兆法,字捷臣,又字冠杰,号梅村,山东昌邑县王珂村人。宋占魁出身贫寒,但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为武师夏胜魁赏识,遂为师徒。同治十年成为武生,光绪八年中武举。光绪十二年赴京应试,殿试高中一甲第一名武进士,授官头等侍卫,赐名「占魁」。光绪十九年出官山西平阳府参将。光绪二十一年升太原总兵。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宋占魁主张抵抗,不果。后抑郁成疾,卒于太原。「侍武」即「武侍」。
Lot明·长方形石座大孔洞灵璧石
42×60×18cm.
估价ESTIMATE:HKD,-,
出版:丁文父著,《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图7-1,文物出版社,4年,第页。
此石孔洞似天然而成,石皮润泽如玉,下承青白石案形底座,并有随形口沿承接赏石底足,殊为难得。此种案形石座作法并不多见,御苑赏石中仅有紫禁城宁寿宫花园山形座灵璧石(《御苑赏石》之宁十二)和建福宫花园外散失的案形石座两例,但均无随形承口。所见唯一有随形承口的石座为江苏苏州西山乾隆年造院落内赏石。
Lot明早期·汉白玉“福山石”
×78×40cm.
估价ESTIMATE:HKD2,,-,,
丁文父著,《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从石器、陶器、陶像、铜器、俗像、佛像到赏石的完整叙述》,图7-4,文物出版社,4年,第92-97页。
这是一件造形和雕饰均极为罕见的汉白玉山子。造形端庄,颇有唐代山形石的造形风格。通体浮雕圆浑状「佛手」。「佛」与「福」谐音,寓意「福山」,因此该石应称为「福山石」。
配图2
圆浑状雕饰多见于御苑赏石之底座,例如紫禁城宁寿宫内景福宫西侧灵璧石台座(《御苑赏石》之宁十二)和建福宫花园碧琳馆八方门内须弥山形座(配图2)(参见晋宏逵「故宫建福宫花园的赏石台座」,载《故宫博物院院刊》0年第10期)。
赏石通体雕饰的作法见于西苑(今北京北海)团城(《御苑赏石》之西一)、西苑静心斋(配图)、圆明园遗址(配图4)和恭王府安善堂所藏赏石。这类赏石之雕饰多有尖棱状、边缘剔地、线刻比较直硬的特征。北京北海公园乾隆九龙壁中山石通体雕饰,也具有尖棱状、边缘剔地、线刻比较直硬的特征(配图5)。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藏有铜铸浑仪,建造于明代正统二年(一四三七年),其四角铜铸「乾山」、「坤山」、「艮山」、「巽山」也为通体雕饰的做法,其中「坤山」通体雕饰具有尖棱状、边缘剔地、线刻比较直硬的特征,「乾山」通体雕饰全无线刻与边缘剔地的特征,造形比较丰满圆浑,
配图6
彷佛「佛手」(配图6),「艮山」和「巽山」通体雕饰的造形特征则介于「坤山」与「乾山」之间。从有可靠纪年的实例来看,尖棱状雕饰的年代跨度较大,最早者为「坤山」,最晚者为北京北海公园乾隆九龙壁中雕饰的山石。圆浑状雕饰的年代则仅限于明代早期,其实例如「乾山」以及山西大同朱桂代王府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九龙壁(配图7)。由此推断,此件「福山」石年代当为明代早期。案紫禁城自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零年)建成后第二年便焚毁,正统五年(一四四零年)重建三大殿,天顺三年(一四五九年)营建西苑。紫禁城御花园明代赏石底座多数建造于明代早期,例如《御苑赏石》之御四、御五、御六、御七、御九、御十、御十一、御十二、御十八、御十九,建福宫花园延春阁北檐东西对称布置的花斑石圆形须弥座也属于明代早期。根据上述皇家宫苑建造记录推测,此件「福山」石可能制作于明代永乐年间始建紫禁城时期、或正统年间复建时期,或天顺年间营建西苑时期。若此说不谬,建福宫花园碧琳馆八方门内须弥山形座也应为明代早期所作。从紫禁城御苑赏石以及近年出土明代早期石雕作品看,明代早期石雕作品工艺十分精致,既反映出南方匠人的文雅细腻,又反映出宫廷匠作的精益求精,此件「福山」石之工艺也不例外。此石收录于《重新发现的中国雕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