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益母草(茺蔚子)——唇形科Labi一atae
茺蔚子,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生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
充蔚子:“充”通“茺”,故又名茺蔚子。《本经》载茺蔚子,并非专指其果实(种子)。虽没有形态描述,实指益母草带果实全草而言。古代本草文献中茺蔚子,均系指益母草全草人药,很少单独用其种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统编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才将果实和全草分别收载:茺蔚子和益母草。
茺蔚子历代医家应用演变
梁·《本草经集注》是最早《本经》注解本。陶弘景云:“茺蔚子味辛、甘、微温、微寒、无*。主明目,益精,除水气。治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今处处有,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三棱。”
按:茺蔚子入药及其性效,是指全草入药,其茎入药作用与全草药功效有别。五月采收,正是益母草生长茂盛时期。梁代全草习称茺蔚子。唐·《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小儿疳痢方七首裁“又疗小儿疳痢困垂死方,益母草,右一味,煮食之,取瘟止。”唐·《新修本章》:“茺蔚子,味辛、甘,微温、微寒,无*。主明目益精,除水气,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贞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按:①唐代医方所用茺蔚子为益母草全草;茎单独入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等。②《外台秘要》汤方所用益母草,即为当时所称之茺蔚。子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栽:“茺蔚子,治产后血胀,苗叶同功,乃益母草籽也。节节生花,如鸡冠子,黑色,九月采。”按《日华子本草》明确指出:“茺蔚子,乃苗叶同功。九月采收,应为全草功效,并非单独指其果实功效。”宋·《图经本草》:“茺蔚子,生海滨湖泽。今处处有之·····今园圃及田野见者极多,形色皆如郭说(郭璞云:今茺蔚子,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而苗叶上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中稀见用实者。”按①“叶似荏”,“荏”指白苏叶。《说文》:“荏,桂荏,苏,从草,任声。”王筠句读:“桂荏苏”三字当作“苏也”二字。《名医别录》陶注曰: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意思是说益母草有两种,一种开红花,一种开白花,其叶与苏叶相似。②苏氏明确指出:医者所用茺蔚子,实乃益母草全草,罕用其籽。明·李时珍:“茺蔚,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夏至后即枯,故有亦夏枯之名。”“.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李时珍又云:“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人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而医方鲜知用。”
按:李时珍已明确茺蔚为全草入药。另,李时珍在茺蔚“释名”项说:“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故益母草又有天麻草之说。《备急千金要方》巻二十三痔漏·天麻汤中说:“其叶如麻。”“天麻草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煮取一斗,随寒热分洗乳以杀痒也。此草叶如麻,冬生夏著花赤如鼠尾花也。亦以洗浸淫*烂热疮,痒疽湿阴蚀小儿头创,洗竟敷膏散。”按天麻草之形状描述,系唇形科益母草。《本草求真》:“益母草,专入心包、肝。一名茺蔚。辛微苦寒。功能入肝、心包络。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益母子主治略同,但行中有补,非若益母草徒以消水行血为事也。小暑端午及或六月六日采取良。”按:西汉至清代,茺蔚子即益母草,名称互为通称,全草入药。若其籽单独入药,则与全株入药相差甚微,或相互混论之,何况古代少有用籽者。李时珍明确指出:“茺蔚即益母草。”并告诫:“东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为其辛温主散,能助火也······愚谓目得血而能视,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益母草(带子全草)有散瞳作用,故青光眼慎用。
味辛微温:《本经》言:“茺蔚子,味辛微温,系指带子全草性味。现今教科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分别收载茺蔚子(果实)性微寒,味辛、苦;益母草(全草):性微寒,味苦、辛。
明目益精:“明目”益母草清热解*,又人肝经。肝藏血,目得血则能视,故能明目。“益精”,“益”,补益、益满之意。“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是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又称“水谷之精”“后天之精"。《灵柩》卷十二·大惑论第八十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精散则视歧,视歧故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魄之常见营也。”
除水气:“除”,消除、去除、治疗之意。“水气”,病证名。一指水肿病。《素问》卷九·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心使目下肿也。”二指水饮,痰饮。《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瘾疹痒:《素问》卷十八·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隐疹,又名风瘾疹、?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腠而发;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痒,时隐时现。即现今皮肤病“荨麻疹”。
瘾疹:《素问》遗篇·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荏,即白苏。李时珍引苏颂言:“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
祝之友按:?瘤即瘾疹,指皮肤起小丘疹,瘙痒,抓伤后起痂。“?”,音pei.《广雅·释言》?,痂也。”是指疮疤,《广雅·释诂》:?,创也。”“癗”,音lei,指皮肤起小疙瘩。《玉篇·广部》:“癗,皮起也。”清范寅《越谚》卷中:“癗,皮肤起小粒。”
瘾疹临床诊治瘾疹如疹色红赤、灼热、舌红,脉浮数者,属风热;丘疹色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为气血双虚,风热者服“消风散”;风寒者服“荆防败*散”;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虚者,服“当归饮子”加减。消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荆芥穗、甘草、川芎、羌活、僵蚕、防风、茯苓、蝉蜕、藿香、人参各二两,姜*、厚朴、陈皮各五钱。荆防败*散(《外科理例》方):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一钱。当归饮子(《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各一钱半,何首乌,*芪,甘草各一钱。
痒:亦称谓痒风,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泻所致;或因血虚肝旺,以致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皮肤无原发损害,遍身瘙痒,夜间犹甚,常因搔抓至皮肤破损血流而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革化等继发损害。即皮肤瘙痒者,初起宜清化湿热,祛风润燥。用清风散,日久者用当归饮子。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茺蔚子,为唇形科益母草
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干燥成熟果实。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本品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表面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地上部分。
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包、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等。
药材鉴别茎呈方柱形,表面灰绿色至*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易脱落。叶相互对生,下部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苞片刺状,花冠唇形。气微,味微苦。
饮片鉴别饮片呈不规则段。茎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状,灰绿色至*绿色。饮片横切面中部有白色髓明显。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可见轮伞花序腋生,花*棕色,花萼筒状,苞片刺状,花冠唇形,花与叶饮片均为破碎,气微,味微苦。
益母草一药以茺蔚子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益母草之名首出宋·苏颂之《本草图经》。
益母草,原名茺蔚,又名坤草。“坤”在周易里代表阴,女性属阴,又因治疗妇人胎前产后疾病,故名坤草。
女人因怀孕生子后才能成为母亲。益母草对于妇科的最佳应用应是产后疾病,故前人称其为“经产要药”,故称其为益母草。
传统中医学认为,益母草力缓,临床上多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滞,腹痛及崩漏下血之症;茺蔚子药力猛烈而偏于通经,且能治肝热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
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茺蔚子、益母草是通用名称,亦就是说,全草与果实及少风用,所以临床医师要注意医药文献中茺蔚子、益母草的性味功效记载意义。
益母草治疗肾炎水肿,特别是顽固性蛋白尿独具疗效。
医籍选论
茺蔚子,气味辛甘,微温,无*。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茺蔚茎叶甘寒,子辛温。《本经》辛甘微温,概苗叶实而言也。茎方子黑,喜生湿地,禀水土之气化,明目益精,得水气也。除水气,土气盛也。久服则精气充尉,故轻身。
茺蔚茎叶花穗,气味甘寒,微苦辛。主治瘾疹,可作浴汤。《诗》言‘中谷有蓷,熯其干矣。’益母草得水湿之精,能耐旱熯,滋养皮肤,故主治瘾疹,可作汤浴。茺蔚子明目益精而补肾,复除水气以健脾,故有茺蔚之名。益母草清热而解*,凉血以安胎,故有益母之名。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益母子,气微温,昧辛甘,无*。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益母
(子)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得地金土之味,人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统血之脏。辛甘益血,目得血则能视,所以明目。脾者阴气之原也,肺者津液之原也。甘辛能润,所以益精。脾者为胃行津液者也,肺者相传之官,通调水道者也;辛甘益脾肺,则津液行而水道通,所以除水气。久服益肝脾肺,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周身之血,肝为生生之脏,以生气血,气血生,生长旺,自然身轻矣。茎主瘾、疹、痒,所以可浴儿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蓷音tui,即益母草。
煐音han,烧,烘烤之意。
益母草子,气味辛、甘,微温,无*。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延年,今人奉为女科专药,往往误事,且其独具之长反掩。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按:指混淆了茺蔚子(果实)和益母草(全草)的性朱功效。
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明·张景岳《本草正》
茺蔚子,上品之上,君。气微温、微寒,味辛、甘;无*。一名益母草,又名益明,其别名更多,紫花者人药。茺蔚子有活血、行气、补阴之功,调胎产
要药也。故云:益母主安胎,去死胎,行瘀血,生新血。妇人胎产所侍者,血
气也。胎前无滞,产后无亏,行中可补也。《本草》止云益精明目、除水气,不及胎产,至诸注始言之,亦以活血行气补阴故耳。今时俱用茎、叶、花治胎产诸症而不及余症,未详《本经》意也。陈藏器云: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气,兼恶肿*。其子作煎及捣汁服,下死胎。草苗子人面药,令人光泽。又疮瘾疹痒,作浴汤。捣苗敷乳痈,效。
——明·皇甫嵩《本草发明》
作者:祝之友整理:祝之友洪雅工作室迪亚拉许清英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祝之友主编《解读神农本草经——从形味性效到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