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浦东新区潼港小学数学学科区级公开课 [复制链接]

1#

浦东新区潼港小学数学学科

区级公开课

《体积》于舟

学生一年级学习长度,三年级学习面积,到五年级学习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理解“体积”的概念基础上,知道常见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主要学习体积单位:立方厘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泼有趣,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已学知识推出比较物体体积需要先建立体积单位,引出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再次通过平方厘米概念推出立方厘米概念。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尝试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感知1立方厘米大小,形成概念;并两次组织估测拼搭游戏,积累感知,建立表象,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

第三层次:通过“辩一辩”总结复习所学知识,学生在辨析题中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在对知识点整理的同时,通过小胖请大家估牛奶盒的活动引出新的体积单位立方分米。

教研员朱伟老师评课时指出,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1.第一环节中比较体积需要先建立体积单位,于老师由学生原本掌握的比较长度先建立长度单位,比较面积先建立面积单位推出。一年级学的长度是一维的,三年级学的面积是二维的,五年级学的体积是三维的,PPT出示动画让学生有知识连贯的印象,并尝试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推出需要学的内容。而立方厘米的定义也是由平方厘米推出的,既加深了两个知识的关系,也分辨出两个知识点的不同,加深了学生印象。 

2.第二环节,于老师在定义1立方厘米时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将这个大小定义为一个小正方体的大小,而不是一个圆形玻璃珠的大小。这一个讨论也是给学生“追根溯源”的机会,充分了解这个数学定义的合理性。相信如果有时间将这个问题延伸出去,如提问能否改成圆柱体或者三棱柱等,学生也能周全考虑,合理回答。

3.第二环节,学生计算了一个由2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大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拿走一个最下方的小正方体放在最上方(即改变了图形的形状),问学生这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有的学生承接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使用形状改变不影响体积的大小去解决;有的学生以三年级知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为基础,使用割补的方法,将图形恢复成一个大长方体;还有的学生说了抵消的方法。大家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迁移,更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第二环节中估测50立方厘米和立方厘米的大小并搭一搭50立方厘米的图形。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学习了不同的单位,每一次学习新单位出现填单位的题目时,学生甚至有的家长都会有反映——“老师,这类题目对我们家孩子来说太难了,太容易错了。”这就是学生对单位实际观念不清,而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估一估的时候,学生们对50立方厘米和立方厘米的估计都偏大不少,是因为在他们印象中是个较大的数,但实际立方厘米并不大,有了估一估、搭一搭的活动,学生在估测体积时有了实际观念作为依据,正确率得以提高。

《体积》于舟

《体积》凌丹纯

《体积》是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学生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他们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跨越。

本节课凌老师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体积的认识和理解。

导入部分,凌老师从长度比较到面积比较再到体积比较,从一维比较到二维比较再到三维比较,基于学生原有的基础,让学生慢慢体会感悟,明白体积是一个立体抽象的概念。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凌老师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从学生熟悉的集装箱装物品、杯子倒水和气球吹气等生活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且所占空间有大小,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想,进而让直观经验转化为数学认识,从直观思维转向立体几何学习的思考。

二是通过液体在不同容器中形态和体积变化的小实验来验证“物体体积具有守恒性”,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请学生自己动手捏橡皮泥,在操作中加深对物体的体积守恒的理解,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不变”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凌老师设计了针对性练习,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最后,凌老师联系“乌鸦喝水”及“马桶节水”的事例,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