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商城实验学校“洞见杯”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作品推送
走向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有这样一段描述: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仔细品读上面的文字,我认为发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有至少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教师该如何引导孩子达到这样的教学样态呢?下面就教师行动策略谈谈我的观点。
一、设置直击知识本质的问题引发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问题是关键。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恰当、直击知识本质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吴正宪老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为例:
4个人吃饭,付了元,找回3元,他们AA制,每个人应该交多少元饭费?学生列出算式:97÷4=24(元)……1(元)。这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余下的1元该怎么分呢?”——这就是一个直击知识本质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整节课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有的用语言描述,完成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总结。
同样的课题,也有老师采用导学单的形式,引领学生自主预学和课堂学习。我们一起来看
/p>
这张看似简单的导学单,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通过理解和写出自己的疑惑,有效的暴露了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和学习难点。同时这个题目里具备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它既有内在的梯度,又有较强的针对性。
上个学期,听了我们教研组的一节先行课《毫米、分米的认识》,上课的小王老师备课下了一番功夫,环节设计非常细致,唯一的不足就是问题过于零碎。这也是概念课的一大难题。我听课的时候就在想:设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直击知识本质?怎样问才能解决知识点零碎的问题呢?思考之后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这节课学习毫米和分米。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毫米和分米吗?
好多学生举起了手,一个学生上台在展台投影的直尺上画图开讲:1分米就是10厘米。
师:他什么意思?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还能更简单吗?
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毫米的认识过程同上。)
接下来的零碎问题怎样整合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根据你学习米和厘米的经验,你感觉我们学习分米和毫米,还得研究什么问题?
生1:我们得比划一下1分米,1毫米有多长?把它们的长度记到脑子里,梁老师说过,估测一个物体有多长,就得用我们脑子里面的尺子去量。
生2:还得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长度是1分米,哪些是1毫米。
生3:还得把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排排队……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特别舒畅,有深深的成就感。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一个直击知识本质,一个串联全课,解决知识点零碎的问题。
二、利用针对认知难点的关键进行追问
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比较与反思。针对学生认知难点或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故布疑阵,设置关键追问,以此来激起学生的争辩,使他们恍然大悟,加深并掌握了此题或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学习情感。
以平均数教学为例,由于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平均数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甚至部分学生会计算平均数,但由于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理解其意义仍然十分抽象模糊。
在学生求出“小林投篮的平均数是6个”后,跟进追问:“这里的平均数6,是小林第一、二、三、四次投篮的个数吗?平均数6既然不是小林4次投篮的具体个数,那它究竟表示什么呢?”“小刚投篮的平均数是5个,与他第一次和第五次投篮的个数5个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从而将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