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兴,或有以中药入诗。既是巧用中药符合表面的语义连贯,又可借中药之性能暗示内在的感情蕴藉,实让人拍手叫绝。
《西游记》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吴承恩笔下那些别出心裁的药名诗吧!
第二十八回
石打乌头粉碎,
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
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
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
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一首药名词是以《西江月》为词牌写成,描写的是孙悟空抵抗前来攻打花果山的猎户的打斗场景。这里用了朱砂、附子、槟榔、轻粉、乌头、海马、人参、官桂、红娘子9个中药名。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表达战争伤害年轻生命,红娘子家中守空房的凄凉景象。
来看一下附子和槟榔在诗中的应用吧~
附子在诗中取“子”字,指孩子。
作为中药:
辛、甘,大热;有*。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3.寒湿痹痛
槟榔取“榔”的谐音“郎”字,指丈夫。
作为中药: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1.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
3.水肿,脚气肿痛
4.疟疾
第三十六回
自从益智登山盟,
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
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
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
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涉及了益智仁、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王不留行、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作者借此表达了唐僧取经的状态,很有文学趣味性。
来看一下益智仁、王不留行、三棱、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和小茴香在诗中的应用吧~
“益智”的字面意义是增益智慧。“智”的谐音是“志”。所以这里也表达唐僧受唐王之托付,立志前往西天取经。
作为中药:
辛,温。归脾、肾经。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1.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
2.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
“王不留行”是指唐王亲自为唐僧送行,不留行一方面是表达唐王盼望唐僧取回真经的急切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表达唐王果断放下与唐僧的离别之情。
作为中药:
苦、平。归肝、胃经。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淋证涩痛
“三棱子”指的是唐僧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而三棱是一味活血破瘀药,表明这三徒弟本事了得。
作为中药:
辛、苦,平。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唐僧骑着白龙马,一路辛苦,马上铃铛恍响,所以称“马兜铃”。
马兜铃因其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对肝和肾具有可能的损伤,现在已经不再入药使用了。
“荆芥”是指路途艰险,真经难求,表达唐僧披荆斩棘之心。
作为中药:
辛、微温。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1.感冒、头痛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
茯苓是指如来佛祖,茯苓的谐音是伏灵,取万灵振伏之意,且茯苓为松木余气所生,能伏松木之阳,有补土利水功用。
作为中药: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1.水肿尿少
2.痰饮眩悸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防己”可以引申为预防自己,是指唐僧要守戒持斋,洗心涤虑,防止自己一点真性迷失。
作为中药:
苦,寒。归膀胱、肺经。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1.风湿痹痛
2.水肿,脚气肿痛,小便不利
3.湿疹疮*
“竹沥”指的是唐僧的真心一尘不染,如嫩绿的竹子用火烤后沥出来的澄清汁液,竹沥则多有清心除烦,化痰开窍之功,使人保持心神的清醒。
作为中药:
甘,寒。归心、肺、肝经。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1.痰热咳喘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茴香”谐音是回乡,是指唐僧取得真经后回故里。
作为中药: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痛经,少腹冷痛
2.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END
作者从众多中药的药名中,独选这几味,借中药名称的谐音和字面意义,并与小说的主要情节丝丝相扣,可谓妙笔生花。
小杏仁们在看中药的同时,不妨把阅读这些诗也作为背诵的一个方法叭~
文案
孙颖秋
排版
孙颖秋
审核
陈思源高盈恺代立飞
图片来源
网络
参考资料:
[1]王成硕.《西游记》涉医文献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
[2]林孝蓁.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中医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岐*爱心社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