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ldquo三棱柱rdquo [复制链接]

1#
读书时光爱上阅读READING

愿我们穿越心灵的重重迷雾,触摸人生那缕阳光。

——允中01记忆的选择性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是的,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有悲伤和挫折以及追悔莫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把过去发生的悲剧说成是“教训”或“回忆”,而有的人则把其当成至今不敢触及的精神创伤呢?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我正因为相信人的潜能才否定沉溺于悲剧的做法。

02三棱柱理论

这个三棱柱就代表我们的心。现在,从你坐的位置只能看到三个侧面中的两个面。两个面上分别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讲的就是这两种情况。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遭到的不幸,抑或是深恶痛绝地控诉责难自己的他人或者将自己卷入其中的社会。

?但是,我们应该谈的并不是这种事情。无论你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我们应该谈论的正是?三棱柱被遮挡住的另一面,“以后怎么做?”。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无论你再怎么大声倾诉这两点,我都会置若罔闻。

?我并非因为冷漠而置若罔闻,是因为这些事情不值得谈论,所以才置若罔闻。的确,假如我听他倾诉“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然后再随声附和地说些“那一定很痛苦吧”或者“你根本没有错”之类的安慰话,对方也许会得到一时的慰藉,也许会产生一种“接受心理辅导真好”或者“和这个人交谈真好”之类的满足感。

但是,这之后的每一天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倘若再次受伤还会想要寻求治疗。最终这不就成了一种依赖了吗?正因为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要谈论的是“以后怎么做”。

内容来源书籍名称

《幸福的勇气》作者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日)简介

《幸福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完结篇。同样以百年前著名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上卷为《被讨厌的勇气》。

编辑

允中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