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长江河口生物多样性实习基地
点击视频,观看基地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包括“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认知基地”“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上海海洋大学象山实习基地”和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科考船。其中,“滨海水产科教创新基地”主要承担生物科学专业长江河口生物多样性的实习,也最具特色。
上海市及长江口地理卫星图
长江河口是世界第三大河口,呈喇叭形,受长江干流径流和海洋潮汐的交互影响,环境独特,物种丰富,是众多生物摄食、栖息、繁衍、育肥的生境和一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也是西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候鸟“驿站”。根据《长江河口鱼类》(庄平等,)中的记载,长江河口共有鱼类种,隶属于29目、科,其中软骨鱼类34种,硬骨鱼类种;它们可以分为淡水鱼类、河口定居性鱼类、洄游性和海洋性鱼类四种生态类群。《长江河口浮游生物》(沈盎绿和欧阳珑玲,)中记载,浮游植物种,隶属于6门73属;浮游动物种,隶属于6门13大类;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共有种,其中环节动物种,棘皮动物31种,甲壳动物种,纽形动物5种,腔肠动物18种,软体动物种,星虫动物7种,螠虫2种(周进等,);鸟类有种。
代表性鱼类
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鲟科Acipenseridae
体延长、前部较粗,向后渐细,背部窄,腹部宽平,头长、三角形,鼻孔大,眼小,口下位,横裂,上下唇具细小乳突,口前吻部中央有皮须2对。骨板5行,尾鳍歪形,上叶发达,上缘具1纵行棘状菱形硬鳞。背部青灰色,体侧浅灰,腹部乳白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活化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摄食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长江河口是它重要的洄游通道。
刀鲚
Coiliaectenes
鯡形目Clupeiformes
鳀科Engraulidae
体侧扁而长,前部高,后部渐低,臀鳍条97-,胸鳍上方有6根游离鳍条。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短小,侧扁而尖,眼小,位于吻端。口大,下位,口裂斜行。体被薄圆鳞,无侧线。体银白色,背侧呈青色。洄游性重要经济鱼类,长江“三鲜”之一,以桡足类、枝角类等为食。北起辽河,南至广东沿海及与海相通的河流湖泊都有分布,长江河口是它重要洄游通道和栖息地。
日本鳗鲡
Anguillajaponica
鳗鲡目Anguilliformes
鳗鲡科Anguillidae
体延长,体表一色。躯干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中等大,尖锥状,体被细长小鳞,呈席状排列,埋于皮下,侧线孔明显。淡水或河口生长发育,常隐居在近岸洞穴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成鱼降海繁殖,性腺在向产卵场洄游过程中逐渐成熟,以小鱼虾等为食。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我国沿岸及各江河口,长江河口是它重要的溯河和降海的洄游通道。
胭脂鱼
Myxocyprinusasiaticus
鲤形目Cypriniformes
胭脂鱼科Catostomidae
唇厚肉质,口亚下位背鳍较长,被鳍条30-57。常栖息于江河中下层。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雄鱼体侧为胭脂红色,雌鱼体侧青紫色,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幼鱼体侧有3条黑色横条纹。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30kg。主食地栖无脊椎动物,亦是部分泥沙、硅藻和丝状藻类。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也是我国特有物种和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也见于长江河口长兴岛及其上游区域有分布。
代表性藻类
奇异棍形藻
Bacillariaparadoxa
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菱形藻科Nitzschiaceae
壳体短棍状,末端平截,相邻细胞借壳面连成可以滑动的细胞链。壳面线形,长40~60μm,管壳缝位于壳面近中部,10μm内有龙骨点8-9个。见于海水、半咸水,为世界广布种。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
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
细胞形成长链状群体,透镜形或短圆柱形,壁薄,直径8~12μm。壳面边缘生一圈管状长突起,以与相邻细胞的长突起相接而连成长链,连接结明显。壳面网孔成不规则的五角形或六角形,壳面中央有一唇形突。分布于低盐水体(31.5‰),河口,是世界广布种。
颗粒沟链藻
Aulacoseiragranulate
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
海链藻科Thalassiosoraceae
壳体圆柱形,以壳盘边缘小刺连成紧密的链状群体,直径10~21μm,高12~20μm。壳套面发达,壁厚,环沟不深。末端细胞拟孔直向排列,壳盘边缘具较长的粗刺,这种粗刺与对应的壳体的粗刺犬牙交错,起连结作用。点纹纵向排列,在10μm内有9~10条。见于淡水、微咸水,为世界广布种。
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oculusiridis
盘状硅藻目Discoidales
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
细胞圆盘状,中央略凹,直径~μm。壳面中部有6-9个室组成的大而明显的玫瑰纹,玫瑰纹中央有小的无纹区。室由攻瑰纹区周围,向细胞边缘方向逐渐増大,呈放射状排列,室表的筛膜上有很多筛孔,10μm内有室3.5个。见于海水,世界广布种。
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jonesianus
盘状硅藻目Discoidales
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
细胞直径6~80μm。壳面圆,中部高凸。壳面室六角形,自中心向边缘放射排列,10μm内有4-5个。壳面近边缘处有一图相距5-15μm的小刺,部分个体整个壳面上都分布有散乱的小刺,壳缘还有两个相距°的圆锥形,中部有沟的大缘突。色素体多数,小颗粒状。见于海水、半咸水,国外分布于印度马德拉斯近海,爪哇海,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峽,北海,波罗的海,亚速海,黑海。
代表性浮游动物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
哲水蚤目Calanoida
哲水蚤科Calanidae
中华哲水蚤身体呈长筒形,体长仅2~3毫米。该种最显著的特征是:雌雄的第5胸足第1基节的内缘都具齿列(雌性齿数一般为18~22,雄性一般为11~21)。齿的基部彼此连接,齿列的近中央部分有明显凹陷,齿边较小。雄性第5胸足左足外肢较右足的长得多。左足外肢第1、2节较狭长,第3节短小,呈锥状;但右足的外肢较短,第3节末端没有达到左足外肢第2节的中央。左足内肢第3节的末端一般不超过外肢第1节的末端。分布于淡水、半咸水,我国沿海河口均有分布。
长额刺糠虾
Acanthomysislongirostris
糠虾目Mysidacea
糠虾科Mysidae
最大体长,雄性10.5mm,雌性10mm。甲壳表面光滑,不具刺或皱褶。眼柄基半具稀疏的细毛。上唇长略大于宽,前缘具1粗刺突,稍大于上唇本身的长度1/2,刺突末端几乎达到大颚触须第2节中部。第3—8胸肢内肢掌节由6—9小节构成。雄性第4腹肢外肢基节特别长,长约为末节的16倍左右,内末角具1粗刚毛,其长度不足基节的1/4,约为末节的4倍;末节特别短小,向内侧斜伸,末端并列2根不等长刚毛,较短者与基节末端刚毛长度略等。尾节长三角形,长约为第6腹节的,为基部宽的;基部侧缘一般各具2—3小刺,少数标本多达5刺,向后一段光滑,逐渐趋窄;侧缘后半约具15—23个大小近似的刺,少数标本多达28刺;末端窄,具2对约等长的大刺,约为尾节长度的1/13,外侧刺的基部在内侧刺基部稍前处,也可视为侧缘末端刺。尾肢内肢较纤细,稍长于尾节,内缘平衡囊下具2—3小刺。见于东海、南海近岸河口。
中国毛虾
Aceteschinensis
十足目Decapoda
樱虾科Sergestidae
体形小,侧扁,体长2.5~4厘米。甲壳薄。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下缘斜而微曲,上缘具两齿。尾节很短,末端圆形无刺;侧缘的后半部及末缘具羽毛状。仅有3对步足并呈微小钳状。体无色透明,唯口器部分及触鞭呈红色,第六腹节的腹面微呈红色。为中国特有种类,沿海广布。
代表性底栖动物
寡鳃齿吻沙蚕
Nephtysoligobranchia
沙蚕目Nereidida
齿吻沙蚕科Nephtyidae
个体小型,体宽,长14~17mm,宽(含疣足)1.0~1.5mm,体节50~60。口前叶长矩形,两对小触手位于口前叶前方。两个眼点分布于口前叶背后两侧。翻吻粗棒状,前端具端乳突,翻吻前表面前方密布乳突,呈22纵排,具1个中背乳突,吻基部光滑无突起。疣足双叶型,间须始于第6~8刚节,向后逐渐变大为囊状,并在第20刚节前后变小至消失。第1刚节背足刺叶钝圆锥形、前后刚叶小,腹足刺叶钝圆锥形,前后刚叶圆叶形,背、腹须细。体中部疣足、背腹足的前足刺叶圆锥形,稍小于背足刺叶;腹足刺叶钝圆锥形,前、后腹刚叶圆叶形,小于腹足刺叶。腹须细短的小指状。体后部内须消失,疣足的背须小乳突状,腹须小指状。体前部前刚叶为具有横纹的毛状刚毛、后刚叶的毛状刚毛具细侧齿或粗齿,腹足叶上部具少数叉状刚毛。
日本角吻沙蚕
Goniadajaponica
叶须虫目Phyllodocimorpha
角吻沙蚕科Goniadidae
最大标本约mm,宽3mm,具刚节。口前叶圆锥形,具9个环轮和4个小触手(腹触手稍短于背触手)。吻基部两侧具13~22个V形齿片,吻器小,其前端具16~18个软乳突、2个大颚(有2个大齿和2个小齿)、弧形排列的16个背小颚和11个腹小颚(皆两齿形)。吻器心形。体前部76~80个刚节具单叶型疣足,体后部具双叶型疣足;上背舌叶三角形、长为腹叶的一半,腹叶具两个前刚叶和一个后刚叶。背须三角形,腹须指状。具2~3根粗足刺状背刚毛和一束复刺状腹刚毛。
(自刘文亮何文珊,7)
拟沼螺
Assimineasp.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拟沼螺科Assimineidae
壳小,壳高至5mm,壳宽至3mm,壳质较硬,深褐色,体螺层颜色较浅;外套腔中无鳃和触角,眼柄长,可伸缩;多营两栖生活,以有机碎屑和藻类为食,适宜存活温度为15℃~30℃,25℃时生长最快,为广盐性腹足类,适宜存活盐度范围15~25℃,对低盐的耐受能力弱。多栖息于河口、海口、潮间带及红树林湿地等环境,全国性分布。
(自刘文亮何文珊,7)
绯拟沼螺
Assiminealatericea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拟沼螺科Assimineidae
壳质坚硬,绯红色。体螺层膨大,壳顶尖锐。厣角质,褐色。壳高至11mm,壳宽至7mm。分布于淡水、受潮水影响的咸淡水河流内,我国辽宁(旅顺,营口的入海河口处),河北(海河口,南排河口),上海(长江河口),浙江(钱塘江口)均有分布。
凸壳肌蛤
Musculussenhouse
贻贝目Mytiloida
贻贝科Mytilidae
贝壳较小,壳质薄,略呈三角形,壳长至24mm,高至11mm,宽至8mm。売顶圆,近前端但不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腹缘直或略凹,背缘较弯。壳面直壳顶至腹缘中部有一条明显的隆起,呈草绿色或绿褐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波状花纹。生长纹致密。壳内面色略与壳表相同,具光泽,肌痕一般不显著。铰合部直,无绞合齿。
(自刘文亮何文珊,7)
河蚬
Corbiculafluminea(Miller)
帘蛤目Veneroida
蚬科Corbiculidae
别名*蚬。壳厚而坚硬,呈正三角形。长至20mm高至18mm,宽至13mm。壳面常呈棕*、*褐或漆黑等色,有光泽;具同心圆的疏而粗的长生轮脉。左壳具有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前、后侧齿各2枚。内面珍珠层淡紫色,有瓷状光泽。
东滩华蜾蠃蜚
Sinocorophiumdongtanense
端足目Amphipoda
蜾蠃蜚科Corophiidae
体型较大,体躯圆筒状,背腹略扁平。雄体长至19mm,雌体长至18mm。第2触角发达,第3柄节近前端1/3处具2根刺,一根较长,可达第1鞭节1/3处,一根较短。第2鳃足长节延伸叶附在腕节之后。第4-6腹节分离,第3尾肢単肢。栖于海洋的潮间带、潮下带、河口半咸水或淡水中。
(自刘文亮何文珊,7)
安氏白虾
Exopalaemonannandalei
十足目Decapoda
长臂虾科Palaemonidae
别名白虾、短腕白虾。体长至50mm。领角长,长度约头胸甲的1.5~2倍。额角基部具鸡冠状隆起。头胸甲具鳃甲刺,无肝刺。第2步足腕节极短。腹部各节圆滑,无纵脊;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6~1.7倍,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1~1.2倍,其背面具2对背刺,前对约位于尾节的末端1/3处,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后端的中间位置。尾节后端中央呈尖刺状,后侧角具2对刺,外侧刺甚短小,仅近内侧刺长的1/4,两内侧刺的中央具一对羽状刚毛。多生活于江河下游河段的淡水区和出海口附近,或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不进入湖泊中生活。
(自刘文亮何文珊,7)
脊尾白虾
Exopalaemoncarinicauda
十足目Decapoda
长臂虾科Palaemonidae
别名白虾、青虾。体长至90mm。甲壳薄,体色透明。额角基部具鸡冠状隆起。头胸甲具鳃甲刺,无肝刺。腹部背面中央具有明显之纵脊;死后体呈白色,煮熟后除头尾稍呈红色外,其余部分呈白色的,故名。脊尾白虾生活在近岸和浅海中,对环境的适应性强,适宜范围2~39℃;盐度3~30‰范围均能适应;分布于朝鲜半岛至新加坡。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北戴河、昌黎、乐亭、滦南南堡、丰南涧河)、天津(北塘、塘沽)、*海、东海及南海北部。
谭氏泥蟹
Ilyoplaxdeschampsi
十足目Decapoda
沙蟹科Ocypodidae
头胸甲方形。长至7.4mm,宽至11.5mm。表面分布短的、具短刚毛的横行隆线。外眼窝角后有一齿。足、步足长节内侧具鼓膜。雄性足较雌性大。雄性第1腹肢稍弯,末端趋尖。有时雌性眼柄及各步足长节呈红色。据记载分布于日本、朝鲜东岸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山东、渤海湾、辽东半岛等地,长江河口亦可见;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生活于穴居于河口泥滩上。
(自刘文亮何文珊,7)
无齿螳臂相手蟹
Chiromantesdehaani
十足目Decapoda
方蟹科Grapsidae
头胸甲方形,侧缘光滑无齿。长至32mm,宽至37mm。侧壁有细网纹。额向下垂直弯曲,背侧有锋利的额后脊。第3额足有一斜行的短毛脊隆。额足掌节背面无梳状栉,可动指的背面有微细颗粒。步足多毛。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角质突起,扁矩形。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辽东半岛等地,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岛、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辽东半岛等地,一般穴居于近海淡水河流的泥岸上或在近岸的沼泽中,长江河口亦可见;一般穴居于近海淡水河流的泥岸上或在近岸的沼泽中。
代表性水生植物
海三棱藨草
Scirpus×mariqueter
莎草目Cyperales
莎草科Cyberaeae
具匍匐根状茎和须根。秆高25-40厘米,或多或少为散生,三稜形,平滑。通常有叶2枚,叶片短于秆,宽2-3毫米,稍坚硬;叶鞘长,深褐色。苞片两枚,一为秆的延长,较小穗长很多,三稜形,另一苞片小,等长或稍长于小穗,扁平,基部扩大;小穗单个,假侧生,无柄,广卵形,长8-12毫米,宽5-7毫米,具多数花;鳞片卵形,长5-6毫米,棕色或红棕色,背面具1-3条脉,中脉伸出顶端呈短尖,边缘有疏缘毛;下位刚毛4条,长约为小坚果的一半,全长疏生倒刺;雄蕊3;花柱长,柱头2,短于花柱。小坚果倒卵形或广倒卵形,平凸状,顶端近于截形,具极短的小尖,成熟时深褐色。花果期6月。
分布:产于上海市(崇明岛),杭州湾沿岸。为中国特有物种。
芦苇
Phragm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