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补形在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李秀元武刚
(1.湖北省武穴市实验高级中学;2.湖北省武穴中学)
摘要:直观性是立体几何问题的突出特点,借助物体感受空间形态,借助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达到提升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目的.图形残缺(不全面)是制约学生认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7个角度,展示补充图形为问题解决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立体几何;直观;补形;空间想象
直观性是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借助几何图形,感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图形残缺不明是制约学生认知的一个关键因素.补全图形是基于逻辑推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从7个角度,展示补形为问题解决带来的好处.
一、补形判断位置关系
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是立体几何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涉及到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图形残缺会影响到学生对关系判断依据的确认,补全图形可以很好地解决直观判断这一问题.
例1如图1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分别是棱DD1、C1D1的中点.试判断直线B1F与平面A1BE是否平行,如果不平行,说明理由;如果平行,请在平面内作出一条与B1F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图1图2
解析线面平行最直接的判断方法是线线平行,用△A1BE表示平面,较难发现与B1F平行的直线.考虑将△A1BE延展成正方体的截面A1BME(M为CD的中点),如图2,问题便一目了然,与B1F平行的直线即为BM.
二、补形确定点的位置
例2如图3所示,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F是侧面CDD1C1内的动点,且B1F∥平面A1BE,则点F在侧面CDD1C1内的轨迹长度是____.
图3图4
解析由于直线B1F是过定点B1的动直线,要满足B1F∥平面A1BE,则需要寻找过点B1且与平面A1BE平行的平面.平面平行的判定是由线面平行来完成的.直接过B1作平面A1BE的平行线,最多只找到一条A1E,无法确定平面.
将ΔA1BE扩展成正方体的截面A1BGE(G为CD的中点),如图4,再作平行线就清晰多了.分别取CC1、C1D1的中点N、M,连MN,B1M,B1N.显然有B1M∥BG,B1N∥A1E,故平面B1MN∥平面A1BE.而点F在侧面CDD1C1内,也在平面B1MN内,即两平面的交线MN上,从而点F在侧面CDD1C1内的轨迹长度是
三、补形确定平面的交线
例3如图5,点E、F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C1D1、BB1上(不是端点),试画出平面AEF与平面ABCD的交线.
图5图6
解析确定两个平面交线的理论依据在于公理3和公理1.由于平面AEF和平面ABCD有公共点A,故只需找到两平面另外的一个公共点即可.过点E作EN⊥DC,交DC于点N,连接NB,则BF∥EN,而BF≠EN,所以EF和NB延长必相交,设交点为M,连接AM.因为M∈EF,所以M∈平面AEF.同理,M∈平面ABCD,即点M为平面AEF和平面ABCD的公共点.所以,直线AM为平面AEF与平面ABCD的交线.
四、补形求二面角的大小
例4如图7,在三棱锥P-ABC中,PC⊥AB,M、N分别是线段AB、AP的中点,且
图7图8
(1)求证:平面PAC⊥平面ABC;
(2)现给出四个条件:①②AB=PA;③CM⊥AB;④BC⊥AC.请从中选择两个条件,使得平面MNC与平面PBC所成的锐二面角能够确定,并求出其余弦值.
解析(1)由得PC⊥CA.又PC⊥AB,所以PC⊥平面ABC,而PC?平面PAC,故平面PAC⊥平面ABC;
(2)分析4个条件,发现①和④是等价的.选两个条件就只有2种组合:①②和①③.
选择①②.此时ΔPAC和ΔPB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了求平面MNC与平面PBC所成的锐二面角,一般选用空间向量法,易于计算.不建坐标系的话,则需要补充图形,作出二面角的棱,进而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8,过点C作直线l∥PB,由于MN∥PB,则l∥MN.故直线l为平面MNC与平面PBC所成二面角的棱.过点C作CE⊥PB于E,CF⊥MN于F,连EF,则CE⊥l,CF⊥l,所以∠ECF为二面角MN-l-PC的平面角.设AC=BC=1,则所以即平面MNC与平面PBC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五、补形求线段比
例5如图9,在四棱锥P-ABCD中,分别为线段CD、AC的中点,PO⊥平面ABCD.
图9图10
(1)求证:平面PBM⊥平面PAC;
(2)线段PM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ON∥平面PAB?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如图10,在直角梯形ABCD中,所以AC=4,∠BAC=30°,∠ACB=60°,从而∠CAD=60°.又AD=4,所以ΔACD为等边三角形,∠ACD=60°,因此∠CBM=30°,所以BM⊥AC.又PO⊥平面ABCD,BM?平面ABCD,所以PO⊥BM.而PO∩AC=O,PO?平面PAC,AC?平面PAC,所以BM⊥平面PAC.因为BM?平面PBM,所以平面PBM⊥平面PAC.
(2)若以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B、C、D、M的坐标可求,但点P坐标未知,既影响到平面PAB法向量的计算,也影响到N点坐标的确定,能不能确定,计算之前心里没底.
由于点N存在性待定,即使存在,位置也是待定的.因此,考虑寻求过点O且与平面PAB平行的平面,此平面与PM相交,即得N点.
如图11,延长AB、DC,交于点E,过O作OF∥AE,交CE于点F,则OF∥平面PAB,且F为EC中点.若ON∥平面PAB,则平面PAE∥平面ONF.因为平面PAB∩平面PED=PE,平面ONF∩平面PED=NF,所以NF∥PE.因此
图11
六、补形求点面距离
例6如图12所示的多面体是由底面为ABCD的长方体被截面AEC1F所截而得到的,其中AB=4,BC=2,CC1=3,BE=1.
图12图13
(1)求BF的长;
(2)求点C到平面AEC1F的距离.
解析依题意,知四边形AEC1F为平行四边形.
(1)过F作FM⊥CC1于M,则RtΔABE≌RtΔFMC1.又CC1=3,BE=1,故DF=CM=2.所以
(2)如图13,延长C1E、CB,交于点N,连AN,则AN?平面AEC1F,且BN=1.所以点C到平面AEC1F的距离,即点C到平面ANE的距离.设点C到平面AEC1F的距离为h,由VC-ANE=VA-NCE,得解得即点C到平面AEC1F的距离为
七、补形求外接球的体积(表面积)
我们知道,任何三棱锥都有外接球.我们更知道,任何长方体都有外接球,且球心为对角线的中点.一般情形下三棱锥的外接球球心是不易确定的,如果能将三棱锥补形成长方体,解决问题也就轻而易举了.
例7已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则其外接球的体积为____.
解析正四面体的6条棱长都相等,而正方体6个面的对角线也相等.将正四面体补形成正方体,如图14,则正方体的棱长为1,对角线长为所以外接球的体积为
图14
参考文献:
[1]人教社课程教材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秀元(.11-),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