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ldquo全身都很痛rdquo [复制链接]

1#
导读:今天跟着三位中医前辈们学治“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疼痛、晨僵及特征性压痛点为特征,并伴有疲劳、焦虑、认识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复杂性慢性病。

又有称肌纤维组织炎、肌肉风湿病、心因性风湿病、紧张性肌痛、纤维肌痛征等,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正式将本病名称统一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前者原因不明;后者多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

本病男女均可发,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多在25~45岁。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肌痹”、“筋痹”等范畴。

01陈基长诊治经验

一、活用活络效灵丹

活络效灵丹出自于清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组成。

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络镇痛之功,主治气血郁滞之肢体顽固性疼痛。

陈教授认为,颈胸腰背肌筋膜炎可从“瘀”论治,依“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原理,抓住其气滞血瘀致痛的病机,用活络效灵丹加白芍、羌活、威灵仙治之,可共奏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

脾肾阳虚者,重用杜仲、狗脊、菟丝子、怀牛膝、北*芪以温补脾肾,助益气养血、通络止痛;肝肾阴虚者,加六味地*丸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有湿热者,加四妙散以清热利湿、疏肌通络止痛;感受风寒湿者,加羌活胜湿汤或蠲痹汤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瘀积日久者,加血竭、全蝎以助搜络祛瘀之力;瘀积日久痰结者,加二陈汤或白芥子、制川乌以剔皮里膜外之痰。

二、擅用外治疗法

陈教授除了辨证活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内服中药,还十分重视外治法的应用,擅用刺络留罐法针对局部痛点(处)进行治疗。

颈胸腰背肌筋膜炎在疼痛区域常常可出现一个疼痛的敏感点,或反射痛点,或结节点,或条索状物,该点往往正是病灶之处,痰瘀阻络之所。

针对病所,陈教授常用三棱针或梅花针或粗针头刺络放血法以祛瘀通络,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周围软组织的营养供应,解决局部缺氧缺血,松解肌筋膜,截断肌肉组织中乳酸之分泌,达到止痛效果。

用拔火罐法以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罐内真空吸附力的作用,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和自身免疫力,提高病灶组织修复能力。

通过刺络放血和火罐留注的配合治疗,既能使邪有出路,开门逐寇,又达到了温经通脉、和营生新的目的。

三、注重调摄预防

对于颈胸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陈教授十分注重调摄预防,认为调摄是预防复发的关键问题。

常常叮嘱患者注意适度锻炼身体,注意坐卧姿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寒湿之邪,注意调节饮食。

对于脾肾阳虚者,常嘱其用猪尾或猪脊骨加北*芪、杜仲各30g,花生适量,慢火煮汤分服。本方常服不温不燥,是患者巩固疗效之根本。

02张风山诊治经验

张老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舒,忧思郁怒而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灵枢·本神》曰:“忧愁者,气闭而不行”。气郁化火则急躁易怒,上扰心神则心神难安不寐;气郁日久,气机郁滞,由气及血,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脉络而致周身疼痛。

又《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主体力而耐疲劳,久郁伤肝。故病人常有神疲乏力之症状。

张老以《丹溪心法》越鞠丸及《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加减化裁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较好。

越鞠丸是丹溪为开郁舒肝而设,能使气机舒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得解。该方可兼治与气郁相伴的血、火、湿、食、痰诸郁。

方中香附开气郁,川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苍术燥湿郁,神曲消食郁。

临证应用时可按六郁之偏重加味使用。如气郁甚者,再加川楝子、郁金、枳壳;血郁重者,可加桃仁、延胡索、丹参、红花等。

张老指出,治疗时除了要注重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外,还要高度重视失眠的治疗。

临证时如病人肌肉疼痛较甚,舌有瘀斑,气滞血瘀症状较重,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之。

无论应用越鞠丸抑或身痛逐瘀汤,张老临证时常加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各20~30g,以养血安神,柔肝定*,对于治疗失眠、心烦及易怒等诸症,每获捷效。

03王维祥诊治经验

一、辨证分型

气血亏虚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僵硬,迁延日久,行动艰难,时重时轻,失眠,面色无华为主症,同时伴有心悸自汗、头晕乏力、情志抑郁、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心肾不足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晨起有僵硬感,活动不利,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为主症,同时伴有神倦懒动、头晕耳鸣、盗汗、焦虑,舌淡红,脉沉细数。

气滞血瘀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为主症,同时伴有肢体活动不利、头痛头晕、面色灰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

风寒阻络型:以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较为剧烈,游走不定,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为主症,同时伴有关节屈伸不利、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减轻,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肝郁脾虚型:症见全身多处肌肉触压痛、酸痛,痛处固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转冷或阴雨天加重,食欲不振,大便稀软甚则溏泻,失眠健忘,焦虑易怒,舌苔白腻,脉缓。

二、治疗方法

以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取穴治疗,加刺相关部位压痛点(疼痛过敏触发点)。

气血亏虚型取脾俞、胃俞、足三里、解溪、曲池、合谷;心肾不足型取关元、肾俞、太溪、心俞、神门;气滞血瘀型取膈俞、委中、血海、合谷、三阴交;风寒阻络型取曲池、外关、风门、腰阳关、关元;肝郁脾虚型取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太冲。

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触发点取压痛最敏感处,采用平补平泻,辨证选穴根据虚实选用捻转和提插补泻。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