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咽痛,是一个临床常见的症状,见于多种外感及内伤疾病。外感病中,无论感受风寒之邪还是温热之邪,均可出现咽痛。
《伤寒论》怎么说
《伤寒论》中有八次直接提到咽痛一症。
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
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条: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于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条: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在条和条中,咽痛只是一个兼症,抓住主症治疗,兼症即可解决。在~条中,咽痛是少阴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张仲景给出了治疗的方药。
猪肤汤:猪肤、白蜜、白粉
甘草汤:甘草
桔梗汤:桔梗、甘草
苦酒汤:半夏、鸡子清、苦酒
半夏散:半夏、桂枝、炙甘草
五方之中,猪肤、白蜜:清金止痛,润燥除烦;白粉:涩滑溏,收泄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桔梗:宣肺祛痰,清咽开音,排脓;桂枝:发汗解肌,温阳利水,温经通络;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诸药中,除了甘草生用可清热解*外,其他药物以辛、温、平、润为主。即使是甘草有此作用,也是放在补气药中,而非清热解*药之中。
由此可知,《伤寒论》咽痛方所主治之咽痛或因阴虚虚火上炎,或因风寒兼痰客于少阴,咽虽痛,但仅有或无轻微红肿疼痛。因此,治疗以滋肾润肺、敛疮消肿、散寒通阳为主。从《伤寒论》全文来看,再结合仲景建安纪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现状,更可知仲景所言咽痛必当以寒、以虚为主。
其他著作怎么说
1.急、慢性咽炎
在临床上,众多医家以《伤寒论》之咽痛方为主,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显著。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之为“喉痹”。“喉痹”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含义较广,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
2.急性扁桃体炎
咽痛一症除见于慢性咽炎外,临床还多见于急性扁桃体炎,其中以热、以实为主者十占八九,中医称之为“乳蛾“。
乳蛾多由外感风热,侵袭于肺,上逆搏结于喉核;或平素过食辛辣炙煿之品,脾胃蕴热,热*上攻喉核;或温热病后余邪未清,脏腑虚损,虚火上炎等引起。
清代沈善谦《喉科心法》: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
南宋严用和在《济生方·咽喉门》:多食炙,过饮热酒,致胸膈壅滞,热*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焉。
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三中正式提出“乳蛾”之名。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
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蛾。
咽痛的病机
1.咽部的生理
总体来说,咽部主要涉及两个系统,即太阴和少阴,又与肝胆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少阴上挟咽,走喉咙,……手厥阴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足少阴太阴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手太阴循喉咙。足少阴循喉咙,系舌本,其筋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连舌本;……足厥阴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络于舌本,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2.咽痛的病理
咽痛的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结于咽部,或实火或虚火,或有阴伤,总不离火热熏灼之弊。
“咽痛者,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灾也。”然而观其方剂又不免与太阴风热有关。
对付咽痛好方法:针刺放血
①
大椎穴放血
方法
用手指挤捏大椎穴皮肤至充血发红,消*(75%酒精)皮肤及三棱针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用力挤出数滴血;再在该穴的上下左右1.5cm处各刺一针,也挤出血。
注意:各针刺处出血量多少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对体质壮实、咽喉部红肿热痛较甚者,每针刺处可挤血3滴以上;反之,出血量可少些,一般3滴即可。放血后可在针眼处贴创可贴。
咽喉肿痛多包括西医的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多由外感湿热、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着急上火等所诱发。查其所因,皆不离“火”“热”二字。
大椎穴位于后背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归督脉所属。督脉总督诸阳,而大椎穴位于该经且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称为“诸阳之会”,为全身退热之要穴。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椎穴放血其功效有别于在该穴针刺,放血疗法增强了该穴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作用,使久郁于咽喉部的火瘀热*之邪随大椎穴放血而消散。火热清、瘀*散、经络畅,其病痊愈。
②
耳尖、肺俞放血
方法
用手按揉耳廓,使之充血,消*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挤出5~10滴血液,双耳交替进行。然后俯卧,消*肺俞穴,用三棱针点刺2~3下,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
1次/天,5次为一疗程。
耳尖放血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咽喉属于肺系,与肺关系最为密切,肺俞是肺的背俞穴。三棱针点刺肺俞穴放血并拔罐,可以促使咽喉之邪火泻出。
以上方法相配,可清疏郁热,疏风解表,清咽之痛,共奏疏风清热解*之效。
③
丰隆穴放血
方法
丰隆穴局部消*。以丰隆穴为中心,由四周向中间推压。三棱针于丰隆穴局部散刺出血。后用小号火罐于丰隆处吸拔5分钟。擦拭穴周及罐内出血(以紫黑色为主)。虚证患者局部加艾条悬灸20分钟。
一般患者治疗4~5次,少数患者治疗9~10次。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慢性咽喉肿痛以虚证较为多见。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络穴除了治疗本经病证以外,还可以治疗相表里经的病证。
④
少商穴放血
方法
少商穴局部消*。用三棱针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