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石首走马岭遗迹的开掘为史前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区植物哄骗探索供给了契机。经过浮选,该遗迹觉察了水稻、粟以及其余野生植物的炭化遗骸,农做物AMS14C的测年纪据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的考古学文明年头供给了新的数据。史前植物遗存探索显示,两湖平原地区首要为稻做农业,然则在平原边际地区觉察粟类遗存的环状散布带。两湖平原地区的史前粟类做物很大概根源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并经过秦巴山道、汉水谷地和随枣走廊传入两湖平原。
一、探索布景
学术界正常觉得,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稻做农业根源于长江中、下游,粟做农业根源于华夏朔方。在南、朔方两个农业编制的进展历程中,南边的稻做农业对朔方粟做农业地区造成了影响。与之比拟,朔方粟类做物在南边的流传与影响则不甚懂得。上世纪90年头,有学者提议“粟”从中间肠区向外流传的两个条理,长江流域被视为第二个条理中“有大概而未能阐明”的地区。因而,粟类做物在长江流域浮现的光阴和位置,成为史前粟类做物探索的关键题目。
由于我国南边广泛散布着由第四纪血色黏土发育而成的红壤,这类泥土呈酸性,且非常粘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含水量稍多就呈现剧烈的韧性和粘着性,稍干就结成大硬块。加之在南边湿润炽烈的天气处境下,植物有机质分解速度加速,在板结的粘性泥土中索取炭化植物遗存(水洗或浮选)结局不如*土散布的华夏朔方。因而,长江流域考古开掘中从红壤里获得到的炭化植物遗存数目较少。
长江中游对比科学的植物考古探索始于湖南澧县城头山遗迹的中、日连结探索。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丹江口库区方圆的考古遗迹在开掘历程中开端注视浮选土样的搜罗,比方郧县青龙泉、郧县大寺、淅川下王岗等遗迹。今后,浮选慢慢成为长江中游地区考古开掘的惯例做事,比方房县计家湾、随州庙台子、天门石家河、京山屈家岭、孝感叶家庙、大冶蟹子地、鄂州城子山、澧县孙家岗、石首走马岭等遗迹。
个中,走马岭遗迹位于石首走马岭村临近,地处长江(荆江段)南岸的冲锋平原上,北距长江约10千米,位于澧阳平原东北缘,紧邻上津湖北部边际。笔者经过对该遗迹地层和陈迹包含物举办浮选,觉察了水稻、粟以及其余植物的炭化遗骸。本文以走马岭遗迹出土植物遗存的判断和AMS14C测年结局为根底,聚集两湖平原和其余南边地区的植物考古觉察,解析史前长江中游南岸地区的植物质源哄骗景况和粟的流传通道。
二、走马岭遗迹出土植物遗存
走马岭遗迹周边地形平坦,河道、湖泊浩大,水网浓厚,方圆看来一些低矮丘陵,团体海拔约在米如下。上世纪90年头,荆州市博物馆对遗迹举办了开掘,断定其性质为新石器光阴的一座袖珍城址,年头大体从屈家岭基层文明,历经屈家岭文明、石家河文明,持续至煤山文明时间。年12月起,武汉大学连结石首市博物馆对该遗迹举办了勘测和开掘做事。年到年,考古队在遗迹东部、西北部、北部和西南部四个地区举办了开掘,开掘面积达平方米,揭展现的陈迹有房址24座、灶坑7个、红烧土堆集12处、灰坑余个、灰沟15条、瓮棺葬4座、土坑墓20座等。
本文论及走马岭遗迹出土植物遗存来自年度浮选样本。聚集网格采样法和针对性采样法,搜罗份土样,光阴包含屈家岭、石家河、煤山文明时间(表一)。
这次浮选共觉察粒/枚炭化植物遗存,出土的农做物遗存有水稻(Oryzasativa)和粟(Setariaitalica)。
觉察的水稻遗存有两类,一类是炭化稻米,一类是稻谷基盘。稻谷基盘是稻米与稻秆连结的部位,正常会伴有水稻的脱粒或脱壳历程加入遗迹,是首要的稻谷莳植凭证。本次遗迹中全豹出土了水稻遗存粒,个中稻米粒,稻谷基盘粒。水稻遗存占出土农做物遗存(含基盘)的94.8%,各时间出土几率约在55%~80%。炭化稻粒大体呈长椭圆形,概况起数棱,胚部被烧尽,具豁口(图一,1);水稻基盘质量牢固,形态大体呈三角形,一端犀利,另一端看来较显然的与稻谷连结的踪迹;表面特点一面较平坦,中部存一与稻杆连结的圆形小孔,另一面略鼓(图一,2)。对状态较为完备的炭化稻粒举办丈量(n=8),平衡长度为4.57毫米,平衡宽度为1.96毫米,长宽比的平衡值为2.51。
觉察71粒粟,占出土农做物总额(含基盘)的5.2%,各时间出土几率约在10%~20%。炭化粟粒根本呈圆球状,腹部较平,背部圆鼓,胚部因烧烤爆裂成深沟状(图一,3)。对状态较为完备的炭化粟举办丈量(n=10),平衡长度为1.30毫米,平衡宽度为1.11毫米,长宽比的平衡值为1.15。
菱角残块(图一,4)总计枚,两件屈家岭文明的陶釜有召集出土菱角遗存的表象,这响应了走马岭先民存在应用陶釜烹煮菱角的举动。菱角与稻米相同具备非常充盈的淀粉,走马岭先民理当很器重菱角的搜罗与哄骗。
其余非农做物遗存总计42种(species),粒,多为木本,品种非常充盈(表二)。出土数目较多的非农做物种子包含有稗(图一,5)、马唐属(图一,6)、狗尾草(图一,7)、胡枝子属(图一,12)、草木犀属(图一,13)、藜属(图二,4)、紫苏(图二,7)、葡萄属等。其它,有6枚果壳残块和72粒炭化种子因破旧严峻无奈确切判断种属。
在非农做物中,藜属、紫苏和葡萄属大概是走马岭先民搜罗的植物质源。葡萄属植物果实高兴多汁,具备充盈的维生素,是主食除外的优秀增加;藜属植物的嫩芽可算做蔬菜食用,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屡次食用的野菜;紫苏罕见于华夏的菜肴当中,可做为食品调味品,其茎叶细嫩,易于搜罗,也是人们常食用的野菜之一。豆科植物中的胡枝子属、禾本科的马唐属、狗尾草等10余种非农做物,有大概具备饲用价钱。
走马岭遗迹还出土了荞麦(疑似)和花椒子粒。遗迹中出土的疑似荞麦子粒呈三棱状(图二,1),有的果皮其棱状崛起略显羽翅形(图一,16,左)。荞麦子粒平衡宽度在1.20~3.00毫米之间,平衡长度在2.50~3.30毫米之间,尺寸较其余蓼科偏大,但较其余遗迹中觉察的荞麦子粒偏小。荞麦根源于华夏,根源地之一大概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有学者觉得,东灰山遗迹出土的荞麦子粒(0-cal.aB.P.)是我国当今觉察最先的荞麦遗存。然则日本学者在考古遗迹里觉察了与东灰山测年结局对比濒临的荞麦遗存(BC)。由此看来,荞麦根源的光阴理当更早。走马岭遗迹出土的花椒种子呈球状,直径3~4毫米,种皮已剥落,展现内部黑色网状纹理(图二,11)。花椒也根源于华夏,有学者经过对我国古代文件的梳理,觉得栽植花椒最先浮现于西晋末、东晋初的四川一带,但文件纪录中古代先民对野生花椒的哄骗不晚于周朝,首要见于《诗经》、《楚辞》及其余诸子著做。但是,当今的考古质料显示花椒遗存最先出土于商墓,楚墓中尤其罕见,汉墓中也广泛觉察。综上,走马岭遗迹的荞麦(疑似)和花椒遗存假若年头确切的话,将对切磋荞麦和花椒在华夏的根源与栽植史乘有所扶助。
笔者将9件农做物遗存样本送至美国Beta试验室举办AMS14C测年,个中有3件模范(2件粟模范,1件水稻模范)年头超出新石器光阴领域,应为晚期混入(编号Beta-、Beta-、Beta-)。其它6件样本的数据经INTCAL20弧线校对均落在新石器光阴,除模范(编号Beta-)与陈迹单元所属屈家岭文明年头略有收支外,残剩5件样本年头与响应陈迹单元所属考古学文明(屈家岭文明、石家河文明、煤山文明)年头大体符合,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的考古学文明年头探索供给了新的测年纪据(表三)。
三、两湖平原地区的粟及流传通道
走马岭遗迹炭化植物判断结局讲明,屈家岭、石家河和煤山文明时间,稻做农业临盆在走马岭先民生存中一贯居绝对上风身分,水稻的出土几率约坚持在55%~80%。两湖平原屈家岭、城头山、汤家岗、孙家岗、城子山、蟹子地、叶家庙、三房湾和谭家岭等遗迹也都筹办的是保守的稻做农业临盆。相干探索显示,不晚于距本年,华夏南边地区曾经结尾了由搜罗业向稻做农业的转折。两湖平原优沃的处境予以了水稻优秀的成长前提,水稻莳植慢慢成为这一地区农业临盆的绝对主力,水稻也成为本地住民赖以生存的食品资本。
除水稻外,走马岭遗迹的粟粒遗存也是非常首要的觉察。这次浮选觉察炭化粟粒的大概率年头为-cal.aB.P(86.9%)(表三),阐明粟加入长江中游南岸地区的光阴不晚于距今4~4年。这也是当今长江中游南岸地区首例经过科学测定得到的史前炭化粟年头数据。笔者梳理两湖平原地区的史前遗迹植物遗存后,觉察北部的屈家岭、石家河、叶家庙遗迹,西部的城头山、孙家岗遗迹,东部的城子山遗迹,南部的走马岭遗迹均出土有史前粟粒遗存。这使得粟粒遗存在两湖平原保守稻做农业经济地区上大体造成了一个环抱平原边际的环状散布带(图三)。
正常来讲,平原中间肠带地势较低、水系繁杂(首要为池沼和凹地),不适当人群寓居。史后人类多召集寓居于缠绕平原边际、从幽谷向平原过渡的地带。这些地带具备确定的丘陵地貌,存在排水前提较好的坡地或岗地,完备莳植粟的地舆前提。比如屈家岭遗迹觉察有带颖壳的炭化粟粒,阐明屈家岭先民有大概莳植粟。环平原地带的东南地区(图三中蓝色虚线领域内)尽管史前遗迹粟粒遗存的觉察相对不够,但能够斗胆猜测,在他日的植物考古做事中也答应持达观立场。
有学者将初期粟南传的途径分为中部途径、西部途径和东南流传途径,粟从朔方位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即两湖平原地区的流传应属于“中部途径”。笔者经过梳理该地区的考古觉察,觉得秦巴山道、汉水谷地、随枣走廊大概是中部途径的通道。
秦巴山区的天气具备笔直特点,山坡气温偏低,排水优秀,属于幽谷生业系统,即以粟类做物莳植为主、稻做为辅,普及哄骗山区果树资本的生存*策,适当粟这类耐寒耐旱的做物成长。秦巴山道可倚赖山间谷地的聚落连结,以湖北省房县计家湾以及重庆忠县中坝遗迹为例:计家湾遗迹屈家岭文明时间粟粒遗存的出土几率为84.6%,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为46.2%;中坝遗迹新石器光阴晚期粟类做物的出土几率较高,而稻米仅在一份样本中被觉察。这响应了粟在秦巴山区住民生造成活中的首要身分。
汉水流域的上、中游主若是秦巴山脉向平原(或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带,这边以幽谷和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海拔自西向东慢慢低落,地势慢慢歪斜,排水较通达,适当进展莳植旱地做物。以湖北郧县青龙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迹为例:青龙泉遗迹屈家岭文明初期和屈家岭文明晚期的粟粒遗存出土几率均在85%以上,而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仅为65%左右;下王岗遗迹屈家岭文明时间的遗存不甚充盈,但龙山文明时间粟粒遗存的出土几率高达97%,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姑且不够50%。上述景况讲明汉水流域完备流传粟类做物的客观前提与上风。
随枣走廊理当也是一条首要的通道,其夹于桐柏—大别山和大洪山之间,与江汉平原比拟地势较高,也对比适当莳植粟类做物。当今,随枣走廊地区尚未见有史前遗迹的浮选汇报,但这一地区周朝遗存充盈,笔者在介入庙台子周朝遗迹的浮选做事时觉察,尽管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较高,然则炭化粟的出土几率超出了50%,阐明粟做农业在此地侵夺一席之地。
上述三条流传通道均交汇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区,能够估计史前两湖平原的粟谷遗存很大概是从华夏朔方借路鄂西北豫西南地区流传而来。该地区也属汉水上、中游,幽谷丘陵面积较大,地势自西向东歪斜,排水前提较好,植物考古探索显示该地区史前旱做农业具备确定的范围,粟、黍等旱地做物在本地舆当具备较长的莳植史乘,这一地区不只是华夏南、朔方果然生态处境的过渡地带,也是华夏南、朔方考古学文明的交代地带。也便是说,大概是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先造成了对比平静的粟做保守,从而向以稻做为主的两湖平原的边际地带流传,造成环状散布带。
附记:本文得到年度国度社会科学基金巨大项目“走马岭史前城址考古质料整顿与探索”(容许号:19ZDA)援助。审稿行家以及西北大学于春副讲解,湖北省文物考古探索所罗运兵探索员、郭长江探索员在论文点窜正程中提议了贵重意见,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探索所的杨金刚教师在植物种属判断上接受了首要扶助,在此一并报酬!
(做家:唐丽雅、刘嘉祺,西北大学文明遗产学院;单思伟、余西云,武汉大学史乘学院;赵志*,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探索所。原文刊于《江汉考古》年第3期;此处省略评释,完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