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样施灸,温经通脉,真正把火补进身体 [复制链接]

1#

本期导读

学艾灸的路上,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烦恼:经常拿艾条拿到手酸、艾烟味闻着不好受,一不小心容易被烫到。解决这些烦恼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小寒过后,岭南以北地区气温急转直下,一度低至4℃,冬天的帷幕正式拉开。这个时候,最适宜邀三五好友,煮上一壶茗茶,泡个暖暖的药浴,不仅舒适惬意,还可以避免为寒邪所伤。

图源:摄图网

不少人认为寒邪是冬季之物,其实不然,一年四季皆有寒邪,稍不注意,就容易伤到阳气,接下来我们将作细细探讨。

寒邪,究竟为何物?又从何而来?

寒邪是六气中的一种,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也是冬季的主气。寒邪多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夏季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容易受寒邪侵袭。

图源:摄图网

寒邪有内寒与外寒之分。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的病邪,往下细分,伤于肌表的称为伤寒,直中脏腑的则称中寒。内寒则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证。内、外寒虽不同,但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伤阳气,引起内寒。

寒邪入体的表现

外寒表现为鼻塞、感冒、流涕、发热恶寒、肢体酸楚等,内寒则有四肢发冷、胃脘冷痛、肌肉和经筋容易牵引着疼痛的症状,且大便多半是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

一旦人体有内寒了就不太好办了,就好比炉子里的火灭了,成了不生火的炉子。人体内有寒,气血的运行就会慢下来,到达四肢末端的也就少了,手脚就会冰凉。

不小心受寒了怎么办?2个小妙招,温阳散寒

要想去除身体里的寒邪,非温阳通脉、祛风散寒二者不可。

从中药上来讲,首选艾草和桂枝,从操作方法上来讲,药浴、艾灸都是不错的。我们先来看看艾草和桂枝在温阳去寒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后给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艾草

图源:摄图网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医草」。

桂枝

图源:摄图网

《医学启源》记载:「桂枝,气热,味辛甘。」《本草备要》记载:「桂枝,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两者的共性是:性温或热,能够起到散、暖、通阳的效果;可通经脉。其中艾草能通十二正经,桂枝的通脉作用不如艾草强,多用于寒邪损伤心阳以及外感风寒表证的时候。

简单易操作的温阳驱寒方法

药浴

图源:摄图网

家中有坐式浴桶的,冬日里可泡养生药浴。药材可使用:艾草、桂枝、生姜,包在一个布包里,放入加好水的药锅中煮沸15分钟,然后兑入适量的温水,水量以坐式浴桶为准,水位线不超过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这个位置是膻中,也是八会穴的气会。

水位线超过膻中过高,会导致心肺呼吸不适,因此,与之齐平即可,略低一点也没关系。不要太低,低到胃脘部就不合适了。药浴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艾灸

图源:摄图网

通常使用艾条或者艾柱,艾条灸分为温和灸和雀啄灸;艾柱灸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无瘢痕灸又可细分为隔姜灸、隔蒜灸和隔盐灸等,下面将作详细讲述。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即可。

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以上两种方法适合大部分穴位,也是常用灸法。

瘢痕灸(最好由医生操作)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施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会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这种方法建议由医生操作,自己不要操作。

隔姜灸

图源:摄图网

明朝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操作用法: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纤维纵向切取,切成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艾炷置于其上,点燃。待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隔蒜灸

图源:摄图网

隔蒜灸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操作方法: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隔盐灸

图源:摄图网

操作方法: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处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

艾灸盒

手持艾条直接熏灸的时候,通常会产生艾烟,对烟敏感的人会无法忍受,而且艾灸的过程中,通常需不停地更换艾柱或者移动艾条位置,如果是艾灸多个穴位,就更费时费力。使用艾灸盒则可以免去这一烦恼,省力、防烟雾,还能很好地锁住热量,让施灸事半功倍。

艾灸注意事项

1、实热证、阴虚发热的人,一般不适宜艾灸。

2、颜面、五官、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处,不适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适宜施灸。

4、体弱者,艾灸的艾柱不要太大,刺激量不可过强。

灸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由于施灸时间过长,导致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吸收,如果水泡过大,可用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