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年参加中南戏剧观摩演出的河南代表团演出的《人欢马叫》就采用了一个年画式的绘画二幕,画上了一个饲养院墙外村头的景象。由于二幕后的各场布景也是年画的绘画风格,所以二幕的绘画与各场较为统一。再加。上布景中的饲养院的房、树之间的互相关系,在二幕画中比例关系也显得正常。所以拉起二幕为饲养室和村中的各个环境,闭落下二幕则是饲养院外的村边。二幕是平直升降式的,升降二幕时均暗灯,因此观众并不觉得是二幕前和幕前戏,还以为是一场场的景。整个戏连接很紧。
人欢马叫
二幕前用景的问题,并未引起更多的导演和舞美设计的重视。只有少数舞美设计作了努:力与尝试,有的将台框装在二幕之前,使二幕戏在台框下演出。有的将二幕本身缝上或绣上图案,如襄樊市豫剧团所演的《芝麻官后传》,禹县豫团演出的《泼辣夫人》。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省豫剧二团的《九死一生》二幕中间悬吊了一块汉画像石的布景,加上前面汉画像石风格的台框装饰,也是一场构图完整的布景。与二幕后正场戏画像式风格的所有场景,格调谐调统-一,使得全剧的表演,都处在有景之中,消除了二幕外过场戏的不协调的感觉。
九死一生
从不闭幕检场人搬摆桌椅到不闭幕布景自动上下。过去豫剧的演出,一向是不闭幕的。连续的、不断的一线到底。只是戏外的检场人要当着观众的面,上上下下的搬桌摆椅。净化舞台时,装上了二幕,有了场与场幕与幕之间的明确概念。然而闭二幕必然中断戏剧的进行。在此期间有的剧团用了过场二幕。即半扇二幕由舞台的一方走向相对的另一方,走过之后,上一场的景即随幕而下,下一场的景便随幕而出了。
年省豫剧一团演出的《刘二楞卖烧饼》运用了布景自动上下场的换景方法。演员在前台表演跋山涉水,而后线的树、石、房子、井台便自动的上场或下场。到该停的位置便停了下来,成为相对稳定的场景。从而不但解决了不闭幕的换最问题,也极大地增强了该神话剧的神秘色彩和气氛。加上幻灯的运用,光色的变换,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变换着舞台空间的形象。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使剧中许多流动性的表演,以及在表演的流动中改变戏剧发生的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不久该团上演的《凤冠梦》,其布景道具的搬迁,采用了暗灯抢上抢下的方法。
凤冠梦
而该团上演的《巧县官》布景道具则由剧中人,如衙皂、仆人、丫环等上上下下,其拆景和布景均纳入了情节中,纳入了表演中,纳入了音乐中,纳入了节奏中。从遮堂、门帘、台柱到布幕条屏,再到条屏式的景和帘子式的景。在过去豫剧的舞台上,门帘子是演员表演接触的第一-道关口,不少角色,特别是丑角要借助于门帘进出露脸亮相。遮堂则是整个戏剧演出的大背景。不少戏以遮堂中线为轴心,在两边对称的上、下场门之间转圈,构成大调度的戏亦不少。舞台的台柱是古戏楼建筑的一部分,在戏剧演出时可利用台柱倒立、贴烧饼、爬高,在传统戏中也屡见不鲜。
盘夫索夫
现代的镜框式舞台削弱了舞台本身建筑的固定性,增大了演出环境的可变性。而中性的条屏布景和帘子景则是门帘的加长或方框的加宽,又回归为一种建筑感,形成了不同的舞台调度支点。因此这类中性布景都可以视为是在传统戏曲舞台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如洛阳地区豫剧团上演的《团圆之后》用了四条白色的条屏,在条屏之间的白纱幕后映出每场的环境。整个舞台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时代的美感。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的《凤冠梦》用了民间图案的彩绘条屏。每场条屏的组合位置均有变换,色彩鲜明,图案与每一场待定的环境具有联系并有一定的寓意。
凤冠梦
余大洪同志设计的塑料彩珠串制而成的珠帘景,有一-种现代工艺材料的美感,由于珠帘背景图案的不同和前景的变化(或白色框架、或三棱柱、或平台几何体)则构成一种现代特色的布景样式群。由于塑料彩珠透明度高,具有纱幕虚无缥缈的变幻效果,无论灯光从正面投射或反面投射都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同时帘子式的景,演员可以在任何一个条屏,任何一个地方出入,没有一点限制,在神话剧中运用,更富有神奇的化出化入功能。
从庭院堂会、露台、月台献艺到台上台的使用。艺人利用露台、月台、回廊以及厅堂作为献艺演出的场所。正厅加上厅前的月台回廊,其形象也就是剧中公堂、殿堂、厅堂的样子。在这个环境中演这种袍带戏,真如同步入实景,大有拍电影或摄电枧的感觉。在这一启迪下,舞台上也出现了通台平台,四根廊柱,中间屏风桌椅等基本装置的构想。运用廊柱之间的空与堵,运用台阶的左右移动,来改变场景的变化。在豫剧的舞台上,各地上演的《打金枝》、《三哭殿》、《五世请缨》、《盘夫索夫》、《智擒洛阳王》等公案或宫廷戏,有许多亦采用了基本梁柱加平台的这种装置。它的最大的好处是舞台上非常宏伟气魄,但每一场又不需要变动许多景物,其舞台的主要华美形象,都已固定装置在舞台上。利用梁柱平台作为基本装置,每场增减一些局部景物而改变舞台环境的作法,在非公案戏或非官廷戏的剧目中,也是同样可以使用的。
打金枝
河南省豫剧一团上演的《必正与妙常》即用了庙宇图案的墙和栏杆作为舞台的基本装量。每场附加些花池,太湖石、神龛、香炉等点缀性布景再配以幻灯,亦改变了各场的环境。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的《人的质量》和《爱情的审判》这两出现代戏。采用了平台和建筑墙面作为舞台上的固定装置。每场调整台阶的位置和添加建筑和树木来改变其环境。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井尸案》利用斜形布幕和中心平台的基本装置,出现了台上台。一些重要的戏,都处理在台上台,散漫的衙皂也躺卧在台的周围,运用舞台不等的高度,造成许多立体的人物亮相。《百岁挂帅》、《雏风凌空》《齐桓公》《斩衙史)、《粉黛冤家》、《牡丹仙子》等戏,都巧妙的运用了台框平台这些基本装置,舞台显得丰满而华贵。最近柯仲齐设计的《一品夫人》、《僧尼浪漫曲》把这种舞台上平台的组合用的灵活精巧,并赋予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参考资料《中国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