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的剑、刀、矛、戈、戟几种兵器,都曾为*队的主要装备,应用比较广。这篇说的几种兵器没有上面几种普遍,也没有定制,所以简单整理为一篇。
斧
斧的历史很悠久,斧的其它称呼也很多,有戚、斤、钺、刘、扬等,这里很多是根据斧的不同样式而有不同的名字。《广韵》上说“钺,斧也”,没具体说区别,现在共识是钺是种大斧。戚有说是比钺小,比斧大,称为小钺;也有说斧比钺小,戚又比斧小。我是偏向于后者说法,《礼记》中记载有种武舞,其舞人左手执干,右用执戚,所以戚既然能用来跳舞,那应该是比较小的。斤说是头部横装在木柄上,斧则是竖装在木柄上。
旧石器时代就有发现,起码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主要是生产工具,狞猎工具。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跟现在差不多,比较精制了,而且还发现过有柄陶斧。现发现最早的铜斧就是商代时期,商代铜斧形质已经比较优良了,有将有銎柄铸成人形或兽形的铜斧,上面有还有雕刻,可以说是艺术品了。河北藁城还出土过一把商代铁刃铜钺,周斧跟商斧形制相近。安阳妇好墓出土过两把大铜钺,上铸有“妇好”二字,被称作“妇好钺”。
斧在作战方面,应该夏商应用还比较广泛,到周之后更多作为仪仗及斩杀之用,接着从汉末到唐宋,因铁斧的普遍使用跟形态的改进,斧在这期间的战斗作用又加大,特别是在宋朝。史料中有相关记载可以说明斧的作用,如汤用钺代昆吾,伐桀,代表着兵器使用;六韬中有说将*接过钺后就有擅杀之权,代表着*权;三国时,孙权假以*钺委任陆逊为大都督,代表着权力与身份;国语有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代表刑戮;尚书有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代表仪仗。
从汉末开始,斧用于作战的记录就多了,三国诸葛亮就很重视战斧,他因发现有批制造出来的斧的质量不行,就用三个月时间督造一百把优质的斧,还写了《作斧教》告诫诸将,斧的优劣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唐将李嗣业用长斧跟陌刀打败安山骑兵于香积寺。大斧是对抗铁骑的一种有利兵器,宋朝就多次使用大斧大败金*拐子马,以致金元帅兀术曾感慨道:“宋*武器中,除了神臂弓、大斧之外,就没什么兵器能够威胁到金*了”。《武经总要》中绘有几种战斧,如下图,其中蛾眉鑺,凤头斧可用于挖掘地道攻城,剉子斧可用于守城时砍杀登城之人。之后一直到清都有战斧。
殳
殳跟棍棒同一类,也叫杵、枝、杖、棓等,是一种打击兵器,一般由木或竹制成。另外,矛、戈、戟等金属兵器的柄也被称为殳。因为棍棒制作方便,材料得到也容易,所以旧石器时代就有。车战盛行时,车上多使用戈、矛、戟等,车下的步卒很多时候很用棍棒。殳与弓、矛、戈、戟被称为“五兵”过。早期的殳,是一根木棒,长一般为一丈二尺。后来的殳就常在两头安装金属,如湖北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7件殳,其上铸有“曾侯之用殳”,头部有个三棱矛状的铜套,中间还有两个铜箍,尾盘有樽,明显这种殳打击效果更好。
曾侯乙墓中中的殳
殳也有仪仗的作用被称为“礼殳”。汉代礼仪中称的“金吾”,即为有铜制套头,两头镀金的棒,而负责掌管皇帝出行前导等事物的官员,就叫“执金吾”。三国时,步兵曾大量使用过殳,当时殳被称为“白棓”。宋朝时使用棍棒就很盛行,宋太祖赵匡胤就善长用棍棒,《武经总要》中就记载有十二种之多的棍棒种类,当中有很多异形棍棒,包括金属短棒鞭、锏等。明代在宋代基础上增加了长棍、大棒和加刀棍。不过殳还是不如刀矛火器等,所以殳在战争中地位不高。
镋钯
镋钯出现的比较晚,大约始于明朝或稍早,是一种多刃兵器,有说这类兵器有六种,即镋钯、偒钯、扒、镋、铲及马叉。这类兵器攻防兼备,镋中锋坚锐如矛,两侧“横股”可以格架敌械,这两股还可以做为火箭发射架,明代戚家*中镋手每人配有火箭30支,这几种兵器的使用方法都差不多。猪八戒用的九齿钉钯跟其中的扒相近,沙和尚用的铲则与其中的铲类似。
锤
锤一种头部呈球状的打击兵器,又有鎚、椎、骨朵、金瓜等称呼,这种兵器一般较重,打击力度强。锤早期很少用于战争,锤强大的打击力对身穿重甲的敌人来说是个大威胁,所以在以重甲装备*队的南北朝时期,锤才被重视起来。相对中原而言,北方游牧民族更善于用锤,清*入关前还专门设过铁锤*。关于锤的小故事也比较多,如“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信陵君手下朱亥就是用40斤铁椎击杀晋鄙;张良谋刺秦王时的暗器就是大铁椎;演义里岳飞手下有狄雷、岳云、何元庆、严成方四名擅于使锤的猛将,因皆为短柄双锤,故有八锤四大将之称。
钩抓
抓又称挝,钩有两种一种是与抓一样用来捕获敌人的钩击型兵器,这类兵器也称系兵、绳套、飞钩或飞挝等;另一种是曲刃型兵器。飞钩是将如鹰爪铁钩系在绳子或铁索上,抛中敌后,就能限制住敌人行动。作为第二种的钩,外形有似剑的,也有似戟的,都用来钩杀敌人,宋*常将钩跟枪合在一起,如双钩枪、单钩枪等。不过这类兵器只是辅助作用,流传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