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娇小长春龙恐龙化石标本描述
吉林省中部地区白垩纪脊椎动物群中包含的恐龙化石,经鉴定有鸟臀目的基干角足龙类(金利勇等,,;昝淑芹等,,5)、基干新角龙类(金利勇等,9)、禽龙类(陈军等,8);蜥臀目的兽脚类(昝淑芹等,,5)及巨龙类(董枝明等,6)等。其中,以基干角足龙类娇小长春龙(ChangchunsaurusparvusZan.Chen.JinandLi.5)化石居多,为该动物群主要成分。
特征:小型鸟脚类,体长1m左右,头小,吻部短。具有角状副枕突;鼻骨中央缝合处纵凹;前上颌骨后突不与泪骨接触,前上颌骨腹侧边缘与上颌骨腹侧边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颌骨和齿骨上颊肌凹明显;眶前孔小;眼眶长度接近头骨长度的1/;眼睑骨较短;颧骨相对较浅,中部靠眼眶下缘处向外凸起,突起表面上有粗糙的鲕状构造;方颧骨三角形,无方骨孔;方骨粗壮向后弯曲,骨干外侧表面略凹;上下颌关节处低于齿列水平线;反关节突发育;冠状突高;外下颌孔缺失;前齿骨喙状,前端尖锐,腹支明显长于侧支,腹支末端双叶。
图.1娇小长春龙(Changchunsaurusparvus)正型标本,比例尺10cm
齿式为Pmx5+Mx16~17/D14。前上颌齿单尖齿状,齿冠略有弯曲,外被较厚釉质。上下颌齿内外侧均被有薄层均匀的釉质。上颌牙齿侧扁,侧面有数条垂直的棱嵴,齿冠有小齿状边缘,磨蚀面向舌侧;齿骨叶状,侧面有一明显上窄下宽的中嵴,两边发育有两条以上的次级棱,齿冠有小齿状边缘,磨蚀面向颊侧。
描述:正型标本为一近完整的化石骨架,体长约1m,头骨右腹斜压保存。头骨长mm(吻端至鳞骨后缘)。眶前部较短(约占整个头骨长度的7%)。眼孔较大,约占整个头骨长度的近1/。这些特征与灵龙(Agilisaurus)(Peng,)、棱齿龙(Hypsilophodon)(SuesandNorman,)、热河龙(Jeholosaurus)(Xuetal.,0)较为相似。
枕区较宽,保存完整。上枕骨位于枕区中央,构成枕骨大孔的背缘。外枕骨位于枕骨大孔两侧,内侧厚,外侧薄,腹部发育与基枕骨愈合构成枕骨髁。副枕突角状,自外枕骨本部向外并向下略弯曲。基枕骨构成枕髁的大部分,枕髁很发达,腹视似椭球状,宽16.2mm。基枕骨长16.9mm,中部稍微收缩,前端扩展与基蝶骨相接,同Agilisaurus(Peng,)类似,基枕骨下方中央有一翼状突起。
基蝶骨两端扩展,中间收缩。后侧凹形,与基枕骨连接,前端的吻部与翼骨相连。
翼骨保存完好,呈薄板状,底面主体部分宽大,形态复杂,其腭突与翼骨主体之间形成一明显的阶梯状,左右翼骨之间的接缝明显。翼骨腭突前端细长,外缘与腭骨连接;后端薄板状,略向外侧伸展,侧缘与外翼骨相连。翼骨横突成翼状向外侧伸展,横突的前缘略向后凹与外翼骨相接。翼骨方突呈薄板状展开,紧贴于方骨内侧翼骨结合面之上。翼骨主体后缘与基蝶骨连接。
外翼骨小,呈半月状,被上颌骨、腭骨和翼骨包围。
腭骨呈扇贝状,后端与翼骨相接,外侧与上颌骨相连,前端被齿骨叠压覆盖。
在外翼骨的前方有一椭圆形眶下孔,眶下孔的边缘由外翼骨前缘、翼骨腭突后外侧部分边缘、腭骨后外缘和上颌骨的末端共同围成。
舌骨保存非常完整,呈细长棒状,长约5mm,直径1.8mm,向后折断,覆压在基蝶骨、基枕骨和外枕骨之上。
前上颌骨(图.2)表面粗糙,中央缝合嵴两侧有浅沟状构造及鲕状的小突起,可能与Hypsilophodon(SuesandNorman,)一样,为小的角质喙所附;吻部短而尖,前端略向下倾斜;前上升支后端损坏,估计应楔入鼻骨之间;后突发育,向侧后方伸长,因上颌骨与鼻骨的接触,前上颌骨未伸达泪骨。正型标本(JLUML-j–Zn2)前上颌骨右后端破损严重,但从参考标本(JLUML-Y-2)上可以看出前上颌齿数左右对称。前上颌骨上每侧生有5颗单尖齿状牙齿,第1前上颌齿距吻端中线很近,吻部只有很短一段齿缺。同Jeholosaurus(Xuetal.,0)类似,长春龙的前上颌骨腹侧边缘与上颌骨腹侧边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但由于前上颌齿列在保存过程中被挤压,因此前上颌齿列与上颌齿列是否也位于同一水平线尚不能肯定。
图.娇小长春龙(新属、新种)右齿骨(JLUML-Y-24)
Fig..RightdentaryofChangchunsaurusparvusgen.etsp.nov.(JLUML-Y-24)
夹板骨为三角形的薄片状,贴于下颌内侧,底边包绕下颌腹缘。隅骨前高后低,三角形,外侧面微凸。上隅骨外侧凸,内侧凹,构成下颌收缩肌窝的侧壁,上缘厚实,前端与齿骨上升突共同组成一个高的冠状突,后部延伸成指状突。前关节骨紧贴于隅骨内侧,背缘弧形,构成下颌收肌窝的下界。关节骨椭圆状,背内面凹,略向内倾斜,形成关节窝。
图.4娇小长春龙(新属、新种),正型标本(JLUML-j–Zn2),头骨右侧视
前上颌齿单尖齿状,外被较厚的均匀釉质,向后外侧弯曲,顶视齿冠略呈三棱锥状,前上颌齿不与齿骨齿咬合,前上颌替换齿从紧贴前上颌齿内侧的小孔中萌出。颊齿磨蚀面发育,无齿环,排列紧密,且前后相互稍叠覆,形成齿列。所有颊齿内外侧均被有均匀釉质薄层,釉质为齿冠顶端稍厚,接近齿根处较薄。上下颌齿的形态并不一致,上颌齿侧扁,高宽基本相等,侧面有数条垂直的棱嵴,齿冠有小齿状边缘,磨蚀面向舌侧;齿骨齿叶状,侧面有一明显上窄下宽的中嵴,两边发育有两条以上的次级棱,齿冠有小齿状边缘,磨蚀面向颊侧,前4个齿骨齿相对后面的牙齿要小一些。颊齿替换齿紧贴于上颌骨和齿骨的牙槽壁上萌出,其基本构造与使用齿相似。颊齿的形态与Hypsilophodon(SuesandNorman,)较为相似,但不同的是长春龙的上颌齿数多于齿骨齿数,并且牙齿的双面釉质均匀,颊齿形态比Hypsilophodon更为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