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上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中科院物理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防治 http://www.zgbdf.net/m/

啥?听说物理届也搞过“选美比赛”?

没想到你们科学界也这么“看颜值”!

罗伯特·克瑞斯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他在物理学界做了一次调查,要求各位学者提名历史上最美丽的科学实验。

调查的结果中,排名前十的各项实验,并不是耗资数亿美元以上、动员数百名科学家参加、需要超级计算机处理几个月的大项目。

在物理学家眼睛里,最“美丽”的实验,是用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最根本、最深邃的科学现象。

Top10

歇尔·傅科钟摆实验

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在公众面前展示了一个科学发现。他用一根长英尺(约67米)的钢丝将一个62磅(约28千克)重的铁球,悬挂在大教堂的屋顶棚下面。铁球下端装有一只铁笔,铁笔记录铁球摆动时所画出的轨迹。观众发现钟摆在摆动中画出的轨迹会逐渐偏移,并发现轨迹在发生着旋转,因此惊讶不已。傅科的演示说明房屋的缓慢移动,是因为地球围绕着地轴在自转,并推断在南极时,轨迹是逆时针旋转,转动一周的周期是24小时。此实验简单明确地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钟摆实验示意图

Top9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实验

年,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在曼彻斯特大学的放射能实验室工作。当时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猜想,就像是一个“葡萄干布丁”,即大量正电荷聚集成的软物质,中间包裹着电子微粒。但他们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α粒子时,只有很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大感意外。卢瑟福经过深思和计算,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新猜想。即原子的绝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中心的小核即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做环绕运动,这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全新的原子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Top8

伽利略的加速度测定实验

伽利略实验室做了一个6米长、3米宽、光滑笔直的木槽,再把木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滑下,并用水钟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以测量铜球的滑落速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2倍的时间会走出2倍的路程。而伽利略的实验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铜球滚动在2倍时间内会走过4倍的距离,由此证明了存在恒定的重力加速度。

加速度测定实验示意图

Top7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长

在公元年,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担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馆长,由此接触到大量的地理资料和地图。夏至这一天正午,在埃及最南端的阿斯旺小镇,埃拉托斯特尼观察到,太阳是升到天顶的,阳光可一直照射到井底。第二年同一天的中午,埃拉托斯特尼在亚历山大市测量出阳光与当地法线的交角,即θ角。

假定太阳光是平行光线时,则θ角与圆心角θ为同位角,有θ=θ。由于圆心角与对应的弧长l成正比关系,则有θ/°=l/c。图中,l是两地间距离,已可以测得。这样只有地球周长c为未知数,通过关系式就可以计算出地球周长了。埃拉托斯特尼计算出的地球周长为40,千米,而用现代科学方法测得的地球平均周长为40,千米,两者仅相差2千米。此实验在几千年前的科技条件下,准确率很高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

地球圆周长测定示意图

Top6

卡文迪什的扭矩实验

牛顿的伟大贡献之一是他阐明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万有引力到底有多大,却是18世纪另一位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测定的。他将两边系有小金球的6英尺(约1.8米)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就像一个悬空的哑铃,再将磅(约千克)重的铅球分别放在哑铃的近端,以产生足够的引力使哑铃转动,并使金属线发生扭转,然后测量金属线所受到的微小扭矩。实验惊人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的参数。

扭矩实验示意图

Top5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年英国医生、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采用双缝装置,把一束单色光先分离为两束,分别通过窄缝并形成干涉。由于两者在不同屏幕位置产生了相位差,再合并照射到屏幕上,生成了明暗条纹。证明光也可以像水波一样相互干涉,从而证明了光线有波一样的性质。

双缝实验示意图

Top4

牛顿的棱镜色散实验

牛顿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时大家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即太阳光是一种纯色的白光。但彩色是如何出现的呢?人们无法解释雨后的彩虹的色彩。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一束阳光下,当阳光穿过这种均匀的透明介质后,由不同波长组成的阳光发生了不同角度的折射,出现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基础色带。这是因为同一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他又用7种颜色组成的圆盘高速旋转,合成了白色的光,使人们对阳光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棱镜色散实验示意图

Top3

罗伯特·米利肯的油滴实验

虽然早在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已经证明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即电子)组成,但电子电量的定量测量却是由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在年完成的。米利肯用一个香水瓶喷头,向另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一个电池的电极,当小油滴通过两个电极板时,会捕获一些静电。油滴下落部速度可以通过改变两个电极板之间的电压来控制。米利肯不断改变电压,仔细观察每一颗油滴的运动,发现油滴带电量是不连续的,它们都是一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值是某一常数,即单个电子的带电量。

油滴实验示意图

Top2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关于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实验,他站在斜塔上面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从塔顶上落下来,并测定下落时间有多少差别。结果发现,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而不分先后。也就是说,下落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无论木制球或铁制球,如果同时从塔上开始下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自由落体实验示意图

Top1

托马斯·杨继“双缝实验”后的实验

20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指出光的波粒二重性,从一些实验中可见光波的干涉现象;而从另一些实验中,如解释光电效应时,光又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的。托马斯·杨设想能通过实验直接地观察到这一现象。他设想使被分成两股的粒子流,通过双缝实验装置,看看是否会发生相互干涉,出现明暗条纹,同时也呈现出光的特性。这种用简单方法验证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实验有深奥的原理,但实际上这个实验有较大的难度,直到年才从设想变成现实。

这些重大发现的实验过程,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似乎又离我们很近。

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其实都不是遥不可及的。

科学探索的过程就好像人们站立在一个纸糊的窗前,看到的是一片茫然,而当这些大师在窗户上刺破一个洞时,则豁然开朗,看到美丽的风景。

来源:《科技创新启示录:创新与发明大师轶事》、百度百科

编著:金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润昕

原标题:史上最“美”的物理实验Top10,是按照什么标准选出来的?

来源:原点阅读

编辑:槿知

1.2.3.4.5.6.7.8.9.1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