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50417/a8verb3.html08:13
bug是IT专业术语,本意是“臭虫”,现在用来指代计算机系统、游戏中的安全缺陷。
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平行宇宙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计算机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有没有bug呢?
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它们呢?我们来看看物理学的发现。
1、牛顿环
我们先从神秘的光说起,话说牛顿不仅用三棱镜分解了日光,还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了一个“牛顿环”的现象。
将一块微凸的透镜放在平坦表面的顶部,两者仅在中心接触。如果从顶部照射单色光,平坦表面上就会出现一系列同心、交替的明暗环;如果照射的是白光,那将会看到美丽的彩虹圆环。
如此简单的装置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异象,难道我们每天都很熟悉的光线里也有bug吗?牛顿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有趣的是,最早记录牛顿环现象的并不是牛顿,而是和他争夺万有引力发现权的仇敌胡克。
针对光的本质这一问题,胡克也和牛顿站在了对立面上,胡克和惠更斯一起提出了波动说,而牛顿一直是微粒说的主力战将,坚决抵制波动说。
即使遇到牛顿环这种用波动说更容易解释的现象,他仍然努力在原有体系内修正他的理论,当然最后留给他的只有失败。
其实,牛顿环现象,我们用一块树脂片就可以完成,如果你家里有一块较大的透明塑料尺,可以用指尖点击某点,就可以观察到轻微的牛顿环现象。
2、泊松亮斑
牛顿之后一百多年,波粒大战烽烟再起,托马斯杨于年发表了他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年,法国科学院发起了一次擂台赛,鼓励众位科学家前来参战,讨论光的本性。菲涅尔参与了这次比赛,他提交了他的改进版波动说理论。
当时,法国科学家泊松是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是微粒说的拥趸,也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
他仔细的研究了菲涅耳的理论,试图证明波动说是错的。身为数学家的泊松一番计算,敏锐的发现,根据菲涅尔的理论,如果用一块圆板阻挡来自点光源的光线,圆板身后阴影的正中心应该会出现一个亮点。
他认为这显然是荒谬的,大喜过望的他正准备进行最终宣判。另三位评委却给出了让他大跌眼镜的实验报告,用一个点光源照射一个2毫米厚的圆盘,圆盘的阴影正中果真出现了泊松“预言”的亮点,我们的宇宙真的有bug!
这时候,大家一致“恭维”泊松:“哎呀,你太厉害了,竟然预言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个现象就用你的名字来命名吧,叫做泊松亮斑吧。”求解泊松大师此时心里的阴影面积。
为什么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亮点呢?
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之前很难制造出很好的点光源。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
3、毛细现象
说完了光,我们再来说水。
这个现象我们都很熟悉,将一根细管插入水里,管里的水面竟然会自动上升。
能量守恒在哪里?
难道,毛细现象是上帝的施舍?或者是宇宙系统的bug吗?
你还别说,还真有人试图利用毛细现象,制造出传说中的永动机。
年,英国发明家康格里夫爵士设计出一套装置,用滑轮带动一个斜面,从顶部到底部,贴附了一整圈的海绵,康格里夫相信,由于海绵的毛细作用,他的装置会持续运作。
靠一块海绵就可以产生无尽的动力,这种设计当然是异想天开了,康格里夫爵士的错误在哪里呢?毛细现象究竟是什么原理呢?
原来,水进入毛细管中,水和玻璃的界面增加,玻璃和空气界面减小,前后的表面张力不同,释放了一部分表面能,转化成管中水的势能。
所以,水在毛细管中的上升,提升的势能实际上来自表面能的变化。
总之啊,想通过一根吸管找出宇宙bug,我们的心还是大了一点。
4、水被带电物体偏转
其实,关于水,还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类似bug的现象。
最简单的一个,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做这样的实验,用个气球或者橡胶棒在头发上摩擦一下,让它们带电。然后把你家的水龙头调成涓涓细流,一定要细哦。
用带电的气球或者胶棒靠近这涓涓细流,就会发现水流竟然会被带电物体吸引。
如果你之前没见过这种现象,会不会被惊呆?
什么情况?
我们喝的水竟然是带电的?
水这种稀松平常的东西也存在bug?
之前对这个现象的传统解释是,水分子存在极性。
但年,哈佛大学教授发表论文,表示带电物体的静电最多只能让极性水分子定向排列,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也可能会被带电物体偏转,其实引起水流偏转的是水中的杂质离子。
看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挖。
5、瑞利-贝纳德对流
水里的bug还有很多,这个实验看上去也很简单,在两个平行板之间放置水,水层的宽度要远大于其厚度,先将底板和顶板的温度设置为一样,这层水就很快达到热平衡。
但这时给底板升温,水就开始产生纵向的对流,这时候,我们竟然惊讶的发现,水中自动出现许多六角形的小格子。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什么都没干啊?全自动啊!
这种现象被称为“瑞利-贝纳德对流”,它是对耗散结构理论最有力的证明。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体系总是变得更加混乱无序。
但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热力学并非简单粗暴的禁止有序结构的自发产生,在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可以产生更有序的结构,这种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比如我们吃下有序的食物,排出无序的便便。
6、B-Z反应
化学里还有这种奇妙的反应——贝洛索夫-扎鲍廷斯基反应,也叫B-Z反应
这一现象的发现归功于贝洛索夫。年,他指出,将溴酸钾、硫酸铈,丙二酸混合在一起的时候,铈元素将在四价和三价离子之间振荡,导致溶液的颜色在黄色和无色溶液之间摆动。
这是由于四价铈离子被丙二酸还原为三价铈离子,然后被溴酸盐氧化还原为四价铈离子。
在这之前,也有人发现过类似的振荡反应,但都因为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被认为是假的,或者是弄错了。
贝洛索夫本人当时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后来,扎鲍廷斯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一直到了年,B-Z反应终于为人所知。
现在,科学家们又加入了铁蛋白作为指示剂,如果在有盖培养皿中进行这些反应,就会首先形成彩色斑点,而后成长为一系列膨胀的同心圆环。
你看到了什么?是不是不断有生命在涌现?
你要问这个神奇的反应除了炫酷还有什么用?那你就看看这个,比如用它来做包装纸……
7、姆彭巴效应
关于水,我们已经用了重力、电、加热、化学反应去发现了各种bug,谁能想到,将水冷冻也会有bug呢?
这个bug还是由一个13岁的坦桑尼亚小孩发现的。
年,年仅十三岁的坦桑尼亚小学生姆彭巴在手工课上做冰激凌,他发现自己的动作慢了,于是将还未冷下来的热牛奶放入了冰箱,最终竟然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更快结冰了。
当姆彭巴在一次物理讲座上提出这个问题时,老师和同学都笑话他,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但演讲的奥斯本教授并没有无视姆彭巴小朋友可笑的问题,回去重新做了实验,确认了姆彭巴的发现。
在这之后,无数科学家试图从蒸发、对流、霜冻、导热、氢键、结晶甚至密度泛函理论等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
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还举行了一场竞赛,征集论文,对姆彭巴效应进行解释,竟然有超过2人报名参加。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你看,发现宇宙bug,小朋友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