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的杨振宁一票否决了亿的粒子对撞机,亲手扼杀了自己毕生夙愿;77岁的任正非在海外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吸引了多名外国科学家,他宁愿“得罪”清华北大,也坚决要把“鸿蒙菁英班”放在西工大……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才,任正非说:要让中国的鸡留在中国下蛋!
杨振宁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奖,之后的六十多年一直进行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研究,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一直希望建造一台大型粒子对撞机,但是就在投票的关键时刻,杨振宁又“变卦”了,一票否决了提案!
杨振宁感慨:我国的多个科技领域都在被人“卡脖子”,这时候用30年时间、耗费亿来建造对撞机,太浪费了!还是用这些钱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吧,先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
跟杨振宁一样渴求人才的,还有任正非。为了让华为的技术持续领先美国,任正非跑遍了世界各地,在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人才强国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为的就是让这些外国人不用出国就能安心地为华为做研究!
任正非说:“华为至少有名数学家,名物理学家和名化学家”,但是他没说的是,这些人里面,至少有50%是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人……
有国内网友问,华为怎么老是招外国人呢?把这些高薪岗位都留给中国人不好吗?
可问题是没有啊!为了留住人才,华为已经给应届“天才少年”开出了万的天价年薪,可即便如此,华为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那么我们的人才都去哪里了呢?清华北大的例子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为了推广国产的鸿蒙操作系统,任正非希望跟国内的高校一起合作办学,他宁愿“得罪”实力更强的清华北大,也力排众议将“鸿蒙菁英班”放在了西工大,为什么?是任正非糊涂了吗?
其实任正非很清醒。清华北大确实厉害,很多专业都排名第一,80%的高考状元也都被两所高校给录取,但是这些每年耗费国家百亿科研资金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们,不到大四毕业就成批地出国留学,光美国硅谷就有清北毕业生超过人,这可是我国最顶尖的人才啊,太可惜了!
任正非大声疾呼:要让中国的鸡留在中国下蛋!
所以,正如杨振宁所说,想要彻底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必须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的科研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批量的科学家回流,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在国内搞科研!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有14亿人口,比美国多了足足10亿,每年光毕业生就有万,就算流失了几万个,留在国内也有8、9百万呢,为什么我们还会这么缺人才呢?为什么我们的顶尖科学家数量只有美国的零头呢?
问题恐怕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毕业生是多,但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却极少,因为科研工作需要理工科成绩好,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花费了太多时间在英语上面,直到13、14岁上了初二才接触物理、化学,早就过了黄金启蒙年龄,导致大量孩子虽然对物理化学有兴趣,但是白白浪费了天赋……
与此同时,央视《第一时间》栏目还给全国小学生推荐了一套风靡全球多个国家的科学启蒙图书--《这就是物理》,这套书专为5~12岁孩子设计,它彻底颠覆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有知识点都被融入了“漫画故事”里,孩子不用背一个公式,就能轻松掌握中学85%的知识点,目前该书已经被清华附小列为“课外必读书籍”!
比如在“彩虹是怎么回事?”这一节中,作者画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小雨滴,每个都是三棱镜形状,在雨滴的透射下,阳光分解成了7种不同颜色的光!不到3秒钟,孩子就彻底明白了“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透射形成”、“阳光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这两个中考知识点!
除了物理之外,初中最难学的化学和地理也都被“画了出来”,这样孩子在好奇心最旺盛的年龄,津津有味地读着故事,就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水银虽然是液体但是属于金属”、“柠檬能让灯泡发光是因为果酸分离出了电荷”、“地球自转一圈是24小时”这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这套书的目的,不是逼孩子记住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通过科学的引导方式,从观察现象、思考原理、总结归纳这三个角度入手,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建立自学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是真正的为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一个只会背公式的“学习机器”!
相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引导式”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孩子大脑里的潜能,让他比别的孩子更早的“开窍”,一路遥遥领先~
点击下面的“看一看”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