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INTRODUCTION
嗨,大家好!我是届4班的DennisGao,在ED1阶段有幸收到了纽约大学的offer。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托福是学校平均水平,同时选择递交了ACT的34分;校内AP选择了微积分,物理和化学,其中对数学比较感兴趣。除此之外,我在空余时间喜欢打篮球,看电影以及听歌。
大学申请可以想象成一个多面体,主要有体现学术的标化和GPA、展示个性和专业方向的活动、体现思考深度的文书、以及外界客观评价的推荐信。提前做好规划,了解自己,以及最重要的不断反思与感悟则可以将多面体充实,尽可能向招生官们展示自己最立体的每一面。这篇文章我将从标化准备、学术兴趣以及活动主线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具体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和感触,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帮助。
“成百里者半九十”
托福和ACT分数是大学录取的敲门砖。很多“过来人”都和我说过这两个考试只要努力刷题就行,但当我自己经历过后才明白高分的背后需要付出的远不于此。刚进高一,我便被同学甩开了一大截。大量地背单词和做真题,虽然让我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是并没有突破。
过于功利以及着急出分,尽管增加了我的刷题数量,但是让我忽略了对于错题的分析,以及心态上的调整。托福看似是一门英文测试,其实考的是逻辑。将英文单词背出是最基本的一步,理解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对话与对话之间的联系才是最重要的。十分感谢英文老师郑玲华老师一次次的放学培训,以及周围标化大佬们毫无保留的经验分享,让我取得了不错的提升。
申请的另外一块硬骨头便是ACT,虽然现在有了testoptional*策,但是还是建议大家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毕竟这个考试还是很有含金量的。记得高二下学期四月是首考,没上30的成绩,以及仅在半年内就需要申请,十分令人焦虑。暑假从早到晚的课,除了每天的专项练习,还保证了15套模考的强度。每天不断反复上课的知识点,掐表练习,单词背诵帮助我在7月份提升到了32分,可也又陷入了瓶颈。
在通过模考实验后,我改变了做题的策略。尤其是阅读,与其放弃一整篇不做,不如放掉一些比较耗时间回原文寻找的的题型(比如时间顺序题和except题),从而将四篇阅读都读完做完可以得到相对更高的分数。十月份是申请前最后一次考试机会,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补知识点。还记得班会课的时候,我们班几个好友,各自带着电脑围坐一圈,互相提问错题集中的题目,补充遗漏的细小知识点。临考一周,我依旧没有放下每天刷题和回顾语法点,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最终考出了理想的分数。
总之,大家应该抓住每一次考试的机会,考前多做整套保持做题手感。
单词是做题的基础,理清文章逻辑是解题方法,错题分析是分数提升的关键。
“这题还可以这样算”
从小学开始,数学便是我比较喜欢且擅长的一门课,对于公式的应用,以及一些灵活的趣味题都也不断激发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感谢高中数学老师课上详细深度的讲解扩大了我对这门课的探索,在课后也会布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来鼓励与我们探讨。星校有十分优秀的数学教学与竞赛团队。高一时,每周下午学校都有负责竞赛的老师来给我们讲解AMC10/12的题目,我几乎都会去参加,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比赛取消了。不过在好友侯琪峰的邀请下,我参与了含金量还不错的ARML(美国区域数学挑战联赛)。比赛的前几周,我们组的成员都会在放学聚集到一起,讨论分工,研究往年的难题,掐表计时。最终,我们成功进入power,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我在高中参加的第一次数学竞赛。
好友邦柱整理的笔记以及好友成城分享的竞赛参考资料
到了高二,AMC(美国数学竞赛)恢复了正常,我便在寒假认真刷题,并参与了AMC12的竞赛。AMC12的考点是在AMC10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补充,因为已经有过AMC10的基础,通过刷了20多套以往的试题,可以很快地掌握题型和考试感觉。数学社的成员李邦柱和成城十分详细地、负责地给我们提供了往年真题,复习资料,以及答疑。为了比赛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前一天,我和两位参加比赛的好友成城和罗家珩还特地聚在一块,从头到尾得将易考知识点、常见的图形公式、以及解题方法过了一遍,并且拿出一套卷子给每一题掐了秒做题。这也帮助我第二天发挥得比较出色,成功入围AIME,拿到了前top5%的DistinctionCertificate。
准备竞赛最重要的是补齐并熟练掌握知识点,大量刷题,思维导图,以及错题分析。虽然准备竞赛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是和同学一起讨论研究题目的氛围令我十分怀念向往。同时,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经验,比自己单独干相比,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数学建模工作中
数学建模便是另外一个使我收获颇多的比赛。还记得在休闲时看过的一道例题,关于通过模型测算降落伞落下时的速度,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将如此多的影响因素:温度,风速,阻力等通过建模来化简计算。我们学习数学的意义,正是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我便找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刘子涵、刘烨宁、范博凯参加了HIMCM(美国高中数学建模比赛)。通过一系列学习,我们理解并应用了数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基本算法,同时大量的论文阅读和写作,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领域的潜力之大,进而更加加深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在写对学科的兴趣时,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