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想写发散思维这方面是缘于几天前午餐时发现了一个杯子和我的杯子除了颜色外,外观,形状,大小,品牌都一模一样。看着那个杯子,想到自己的杯子是蓝色的,而其他很多东西也是蓝色的,细思极恐。
多少年来,对蓝色偏爱有加。而最初喜欢蓝色的原因以及是从何时开始喜欢蓝色的不得而知。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我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是蓝色的。看看脚上穿的鞋子,是深蓝色的运动鞋;裤子,是墨蓝色的牛仔裤;蓝色的衣柜中,挂着一件深蓝的夹克;浅蓝色的储物箱中,躺着荧光蓝色的防晒衣;眼前的两个水杯,运动型水杯是蓝色的,保温杯也是蓝色的;电脑的贴膜是蓝色的,鼠标里发出蓝光;此时的手机是黑色的,而上一部手机是魅海蓝的;就连身后的垃圾桶,都是蓝色的……
我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大脑究竟帮我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是不是选任何东西时都会钟爱蓝色,或者对于蓝色的东西,都会偏爱些呢?其实大脑并不喜欢做选择,而是喜欢走捷径。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会优先基于过去的经验进行类比,如果不认真刻意去思考,那么大脑就会做出和之前类似的决定。
于我而言,可能是喜欢蓝色,所以大脑会简单粗暴的帮我做决定,甚至对于蓝色的东西,都会更偏爱些,然而,并非喜爱所有蓝色的东西。因为有定期精简生活的习惯,几天前在扔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件纯蓝色的外套,而细细想来只穿了一次,而那件衣服有多久了呢?四年!而那次也是经过了一番挣扎才做出扔掉的决定,如果不是考虑再三,现在它可能还会躺在箱底吧。
那么到底是我在支配蓝色,还是蓝色支配了我呢?在面对选择时,大脑是如何帮我做决定的呢?这只是在颜色方面一个举例,在面对其他事情的时候呢?
会不也是简单的做出了决定呢?思维模式是否就这样固定了下来,能否做到发散思维,给大脑若干种不同的选择呢?当然,想做出些改变,费脑细胞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脑子会感觉到累,自然就不乐意了。
现在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那个杯子,进行适当的发散思考。关于颜色,是白色的,而自己的杯子,是蓝色的,那么如果是其他颜色会是什么样子呢?例如,红橙*绿青和紫,或者黑色等。从大小方面来看,这是个+ml的水杯,如果制作者把他扩大或者缩小,缩小成迷你型的更容易携带,放大的话可以变成储水器了,再放大些,可能就能用来当水桶了。而形状方面呢,也可以改变吧,例如改成三棱柱型的,改成长方盒子类型的水杯,会不会更独特?从功能上来看,目前是用来装水的,可不可以用来装其他物品呢?例如装食盐,装食用油,或者当个收纳杯?而把这个杯子扩散开来,那么可能就不会简单的做出选择了。
大脑是如何走捷径的呢?一个关于毛毛虫的有趣的实验发现,如果把一群毛毛虫围成一个圈的话,每一个毛毛虫都会跟着前一个毛毛虫爬行,所以就这样,一个跟一个,一个跟一个。还有这样一个实验,说是把一群羊赶到山崖边,领头的山羊跳下去的话,其他的山羊也会跟着跳下去。自然界中一些集体行为可能也跟这类似,也许并不是所有的都想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发现有其他的在做的话,脑子便会不假思索的跟着做。或者在某一个美食前发现排队等待的人很多,就会不自觉的做出选择,也跟着去看看或者凑凑热闹。没错,脑子就是喜欢走捷径,越简单越好,越不需要思考越好。
举一个抖音的例子。为何抖音深受大部分人的喜爱呢?刷抖音时间越长,你会发现抖音越懂你。抖音的推荐机制,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做出判断的。在你最先接触抖音的时候,它并不了解你的喜好,所以会在各个方面各种类型都会给你推荐。然后随着你刷视频中每个视频的停留时间,会看的次数,是否留言点赞等,系统逐渐判断出你的喜好,既然预判出你的喜好了,那就在随后的视频中多多推荐这种吧,所谓的投其所好。所以你会发现抖音越来越棒,很懂你,推荐的都是你喜爱看的,你也越来越喜欢抖音。而实际上抖音的另一端也不过是大数据中你的影子,而你越来越喜欢镜子中的自己罢了。想要在抖音中探索新世界,换个朋友的账号或者重新注册账号试试就行了。所以,刷了一天又一天抖音的你,发生了多大变化呢?在面对每一个视频时,大脑是如何帮你做选择的呢?
所以为何要发散思维呢?因为发散思维的话面临的选择才会更多,有意识的进行刻意的训练,才会发现更多可能,才会避免进入思维误区,才能避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生活。世界在每时每刻的改变着,在这个丰富的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事物在改变着,如何应对复杂的世界呢?那就是改变,改变自己,来面对变化的世界。然而改变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也就是为什么习惯的力量不容小觑的原因。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是否轻易接受了呢?在面对不喜欢的东西时,是否轻易拒绝了呢?是的,大脑会走捷径。所以面对表扬时,我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而面对批评时,我们却很少想自己的错误。想做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下一番功夫,谈何容易呢?
发散型思维对人影响那么大,如何才能进行发散思维呢?
1.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做出判断或选择。无论利弊,各个方面思考一遍。例如从形状大小颜色性质用途功能时间空间等方面,让其中一个或多个变量发生改变试试。
2.隔离情绪,保持开放的心态。无论喜恶,保持理性的姿态去思考。这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感性时做到理性,确实有点困难。所以几遍知道冲动是魔*,人仍会时不时的变身为*。
3.经常参加运动。无论是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运动的一方面会训练肌肉,另一方面也能影响思维。训练后的大脑事愉悦的,开放的,思维会更活跃些。而情绪低落时思维就会单一,或者走极端之类,所以不要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做决定。
4.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习惯这只无形的大手操纵下,大多数人在听歌时会不由自主的切换掉不喜欢的歌。先别急,下一次遇见不喜欢的歌时,仔细的感受其中的韵律试试。我喜爱听纯音乐,尤其是一些钢琴曲。我会去听古筝琵琶和笛子,也会去听电音爵士的士高,也会去听一些红歌民谣甚至儿歌等。
5.刻意训练,改变思维模式。在大脑想走捷径的时候,强迫大脑思考,让大脑思考出多种方案,虽然最后的选择可能依然是捷径,但是经过思考的大脑和不经过思考的大脑是不一样的。
6.时常交流,碰撞出火化。与他人交流不同的思想与看法,让大脑先走出舒适区。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经过交流后,会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呢?个,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下方留言讨论,或许就得到答案了。
7.立刻实践,迈出一小步,也是一大步。可以由“一”去发散思考,看看能想到些什么,如一是一种数字,其他的数字如二三四五等;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想到五笔输入法的一在字母G上面,想到其他字母,拼音等。大写的壹,想到硬币,钱等等等等,试试5分钟内能想到多少内容。
长期的发散思维训练,就会把自己的经历慢慢的串起来,它们不再是散落的珍珠。会自我建立一个三维的蛛网系统,让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结,让提取知识不再困难。当然这么做也就变相的增强了记忆。
所以,一见钟情有没有道理呢?大脑如何帮你做选择的,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