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雕塑是绘画的火焰达芬奇与米开朗基 [复制链接]

1#

“雕塑是绘画的火焰,它们的不同就像太阳与受其光照的月亮。”

——对于从小玩石头长大的米开朗基罗来说,雕塑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而对于玩过七弦琴、桥梁、潜水艇、飞机、大炮、*事工程、机械狮子、舞台布景......等等一切的达芬奇来说,绘画不过是他驾轻就熟、与世界对话的语言之一,但遗憾的是,他就是不会玩石头活或者青铜。

两位大师之间最直接的口角,有人说可能爆发于年年初,或者是年夏天,也或许可能发生在年初——米开朗基罗放弃《卡辛那之战》、动身去罗马之前。

但极有可能,这场争端发生在充满戏剧性的年。甚至,年轻的拉斐尔也是众多的吃瓜群众之一。

壹《哀悼基督》所解决的技术难题

大约在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回到了佛罗伦萨,那时达芬奇正在为创作《圣安娜与圣母子》而冥思苦想。

前文已经数次提起过达芬奇最终完成的这幅油画——《圣安娜与圣母子》,这应是年后,达芬奇再次回到米兰后完成的,在他去世后与《蒙娜丽莎》、《施洗者圣约翰》一起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收购,成为法国皇室的藏品,此后藏于卢浮宫。

《圣安娜与圣母子》法国卢浮宫藏

实际上,当达芬奇重返佛罗伦萨时,就开始这幅画不断进行构思,作过多幅草图、习作和素描稿。

如今收藏于英国国家画廊这幅炭笔素描稿,就是其中之一。极有可能,在年春天,米开朗基罗曾在佛罗伦萨目睹过这幅《圣母子与圣安娜、施洗者圣约翰》的素描稿。

《圣母子与圣安娜、施洗者圣约翰》的素描稿英国国家画廊藏

结合达芬奇所留下的一些创作手稿与习作,可以看出大约从年重返佛罗伦萨后,他就开始酝酿、构思这一题材。他非常固执地设计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场景:让圣母坐在(或者侧坐于)自己母亲圣安娜的身上,她怀中抱着正在与小羔羊或者施洗者圣约翰玩耍的小耶稣。

之所以说这有些“奇怪”,因为早20年前,初到米兰的他在创作《岩间圣母》时,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构图方式。他不仅可以让将画中的圣人与周边环境深度地融合,而且可以娴熟地使用一种三棱锥体式的构图,让圣母、圣子、天使和圣施洗者约翰四个人物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从而使画面平衡、稳固。(见第四十四篇文章:《岩间圣母》中的谜团与《晚餐》中的高峰)

《岩间圣母》卢浮宫版

但是,在年左右,他似乎打破了这一套路,向自己、也向整个世界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在二维空间中展示这么一组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血脉相连、年龄各异、身份不同的人物,让她们尽可能地表现出亲密无间的肢体关系,由此传递出世俗的血缘与神学精神彼此交融的动人场景。

为了探讨这种统一的规律,他开始在纸上尝试如何让一位老人,举抱一个比自己更年轻的身躯,并且让她们看上去彼此协调,传递出一种紧凑、自然、祥和的情绪,从下面这些草图中,我们看出在建构这组形象的过程里,达芬奇一直在不断否定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说绞尽了脑汁。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施洗者圣约翰》草图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草图

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草图

达芬奇《圣母子、圣安娜》草图

如果你还记得上一章的内容,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此前两年在罗马所完成的那尊《哀悼基督》,就会发现:年前后困扰着达芬奇的这个问题,早在3年前,就由23岁米开朗基罗在罗马获得了完美的解决,并且不是在纸上,而是在一块大理石上!

正如前文所言,米开朗基罗在他这件成名之作中,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野心:他不仅尝试创造出一组超越时间的永恒形象,在对具体细节的处理方面,也充满了耐心并且做得非常完美。

从具体技法而言,这尊圆雕解决了一个弱小的躯体举抱比自己更重身躯的协调问题,他通过圣母宽大的衣袍,让这画面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构图,产生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局部

塑像中那骨瘦的基督手臂,据说是依据一具死尸手臂写生后完成的,因此才有如此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他唯一一件刻上自己签名的雕塑作品,据说他对这件作品太满意了,于是夜晚偷跑进圣彼得大教堂,在圣母胸前的肩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哀悼基督》上米开朗基罗的签名

贰玩石头的与玩画笔的口角之争

年两位同在佛罗伦萨的大师产生争执日益升温之际,达芬奇还没有机会看过小米的这尊《哀悼基督》。而作为看客的我们,在了解此阶段达芬奇在《圣母子与圣安娜》的尝试后,就会明白:

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嘲笑达芬奇一直未能完成的骑马青铜塑像时,达芬奇该有多么恼怒,而前者又有多么的自信。

尽管考虑到达芬奇广泛的兴趣、庞杂的工作以及绘画与雕塑之间不同的创作过程,这么说可能对达老有些不公。但至少,拖延症是他的老毛病。

20年前,当他去到米兰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当时的“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父亲雕塑一尊青铜骑马像,就像他的老师韦罗基奥为威尼斯所作的《巴托罗米奥·科莱奥尼骑马像》那样。

达芬奇为斯福尔扎纪念碑留下的设计手稿

达芬奇为这尊塑像留下过一些设计草图,但最终没有了下文(这也跟斯福尔扎自己引狼入室、玩火自焚,最终被法国人赶下台有关)。

人们记载过两位大师发生在佛罗伦萨的一次争吵过程,但具体发生时间并无更详细的资料佐证。

据说达芬奇有次穿越广场时,遇见一群正在热烈探讨但丁诗句的文艺青年,大家争执不下,便请达芬奇来作解释。这时,正好米开朗基罗走了过来,达芬奇便对这些吃瓜群众说:“小米哥来了,他会给你们解释。”

脾气暴躁的小米哥认为达芬奇这是要故意刁难、羞辱自己,于是就哪壶不开提哪壶,当众指出达芬奇未能完成的那匹青铜骑马塑像:“你设计了它,却无法让它站起来。”

玩过七弦琴、桥梁、潜水艇、飞机、大炮、*事工程、机械狮子、舞台布景......等等一切的达芬奇,就是不会玩石头和青铜。

而从小玩石头长大的米开朗基罗,在这方面却正指向达芬奇的软肋。

两位大师之间这场最直接口角,也有人说可能爆发于年年初,或者是年夏天、也或许可能发生在年初,米开朗基罗放弃《卡辛那之战》、动身去罗马之前。

叁另一件划时代的杰作:《大卫》

极有可能的是,这场争执发生于年。

这年9月底,执*团决定要米开朗基罗在称作五百人大厅的市*会议大厅绘制《卡辛那之战》,在他准备工作的墙壁对边,达芬奇正在创作《安吉里之战》,当时俩人都准备为这场较量撸起了袖子。

若是,再添油加醋一番,21岁的青年画家拉斐尔在卡斯特罗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杰作《圣母的婚礼》,就在这年,他首次来到了佛罗伦萨。这三位同框的场景,想想都让人激动。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年

也正在这一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他第二件名垂青史的雕塑杰作——《大卫》。

《大卫》的订单早在年8月就与执*团签订。与《哀悼基督》不同的是,这次创作是在一件前人未完成的塑像雏形基础上再次创作,因此也更具挑战性。

佛罗伦萨人一直怀揣一个庞大的梦想:早在15世纪初,他们决定在百花圣母大教堂的拱璧上,放置十二个的大型《旧约》雕像。雕塑大卫的这块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就是为此在而准备,它在半个世纪前被采自托斯卡纳区北部卡拉拉采石场。

在40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师爷多纳泰罗曾指导一位雕塑家对这块石头进行创作,当多纳泰罗年去世后,这项计划便逐渐中断。此后,这块被雕琢了雏形的大理石便在教堂中沉睡。直到25年后,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开始用自己的锤子把它给唤醒。

按照瓦萨里的记载,执*长官索代里尼曾想过将这块大石头交给达芬奇处理,但最终选择了米开朗基罗。完成后的这尊《大卫》,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对于中国的读者们来说,这件《大卫》是咱再熟悉不过的经典艺术品了。像诸如“索代里尼指责塑像的鼻子过高,米开朗基罗用锤子装作凿下一些石屑”等等故事,都可谓家喻户晓。

不仅如此,《大卫》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界也意义非凡。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素描训练,便经常以他的石膏头像模型作为练习的对象,这一传统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年,我们国家刚改革开放不久,各行业都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活跃气氛。当代艺术家喻红女士,那会还是中央美院的学生,她创作的这幅素描《大卫》像,被刊登在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获得了“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的好评。

素描《大卫像》中国画家喻红年

此后历代的美术生,都以此为楷模,通过画《大卫》的石膏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复杂体面、结构的驾驭能力,由此展开自己的艺术求学之路;年年底,四川美术学院还专门从意大利定制了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原模青铜复制品,安装在川美大学城校区内。

可见当年小米的这尊《大卫》,对于当今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影响有多巨大。

大卫的故事取材于《旧约》:以色列王大卫在年轻时建立的不世之功,他以一身牧童的装扮,用甩石机打到巨人哥利亚,从而挽救了以色列。

如果你还记得在——40年由多纳泰罗完成的那尊青铜《大卫像》(见第三十三篇文章:《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几块重要基石》),我们此刻就可以比较一下,60年后米开朗基罗的这件,对于雕塑有哪些重要贡献。

多纳泰罗《大卫》局部年

米开朗基罗《大卫》局部年

在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教父——科西莫资助之下,多纳泰罗完成的青铜大卫像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成熟的技法,也在于这是是自中世纪以来第一尊同真人等高的裸体圆雕作品,彰显了逐渐摆脱宗教束缚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比多纳泰罗那完美、甚至有些妩媚的男性身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更显示出一种英俊飒爽的刚毅之美。而在对于故事情节的取舍上,他采取了和此后《卡辛那之战》同样的思路,他没有沿袭前人,表现出大卫战斗或者胜利后将砍下敌人头颅的一刻,而是选取了临战前的状态:

这种状态因为对战斗结果尚不清楚,因此充满了悬念,人物的表情也更加紧张、专注。(未完待续)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