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和尚想吃肉,都是书法家干的事书坛上的吃
TUhjnbcbe - 2023/9/21 21:51:00

在中国文坛上两位“吃货”的著作最为出名,一位是清代的袁枚,其著作《随园食单》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袁枚把一碗粥的水米融洽,一盘菜的荤素搭配,蔬饭之间,书写人生对生活态度。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人的生活离不开吃喝,就吃而言是有天壤之别的,古今文人的吃称其为“美食”,吃货成了美食家,把饮食变为了大雅学问。

另一位是民国的大作家梁实秋,他的著述是《雅舍谈吃》,谈的不仅是美食,吐露的是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趣味。

食不厌精,精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生活做到精致,事情做到精致。饮食里面有很高的学问,食料的搭配,火候的掌握,就如同中医中药的“君臣佐使”,各有作用,各有妙处。在老子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小中见大,由小及大,一粒沙中见世界。

在书法历史上最馋的人要属宋代大文豪、书法家苏东坡了。与苏东坡相关的名菜佳肴至今广为流传,一个东坡肉吃爽了多少人呀,可敬可叹!

赏古人书法,一般只留意笔墨,往往忽略其文之情之味,颇为遗憾。殊不知,书法史上的经典书作往往与文、情是分不开的,如天下第一、二、三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州寒食帖》,之所以为世人所追摹,书法背后的“意”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清人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曾说:“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如右*《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有意为之,多不能至。”

今以“美食”之论,书法史上几件论佳肴美酒的法帖中,缘情寻“味”,读之、赏之,味同嚼“美食”,意犹未尽。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杨凝式的一封信札,全文: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五代时期人,官至太子少师。历史上那个时期很混乱,更迭频繁,要不然五代又十国呢。杨凝式是官员,不过他对做官不是很感兴趣,几次入朝为官又多次托病辞官,还佯狂装疯卖傻,杨风子,其实他是为了逃祸。

初秋七月,杨凝式午睡刚起,正感到饥饿,忽收到友人来信并赠送韭花酱和羔羊肉,吃过之后,感到非常美味,作此信答谢。信笔回帖,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意趣天然,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韭菜,作料美食,味重,一般人不喜食,对于饥肠辘辘的杨凝式那可是人间美食,尤其是有羊肉,羊肉和韭花那可是“味道相投”,去膻,入味。作家汪曾祺的小品文《韭菜花》,大概就是源于杨凝式的《韭花帖》他说:“韭菜花这样虽说极平常,但极有味的东西,是应该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据汪曾祺考证“以韭菜

花蘸羊肉吃,盖始于中国西部诸省。北京人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为这办法来自内蒙古或西域,原来中国五代时已经有了。”当今吃火锅的蘸料大抵是不能缺少韭花的,缺了味道就不足了,这个人事事都是讲究“味道”的。

欣赏书法,无论如何是不能忘却书法本体的。《韭花帖》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意趣,用笔沉稳果断,笔力内含却呈现出飘逸之美,没有对《兰亭序》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功力是很难写出如此精妙的作品的。

杨凝式《韭花帖》为行楷,虽为楷书,但并不亦步亦趋,也不呆板,最奇妙的特色,是它巧妙的结体与章法布局。杨凝式既不有意追求整齐的装饰效果,也不采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闲庭信步,走走停停,有意无意,边前行边赏景。特别是从第三行起,书家更得心应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顾盼有姿,字与字之间拉开不等的距离,如明星散落天空,点缀有序。

从结体上看,安排得错落有致,疏密对比强烈。茂密而不使透风的字如:“兴、当、报、韭、其”等字,疏朗可使走马的字如“正、花、实、伏”等字。这些疏密的交错变化与章法的生动变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趣味横生,精妙无比。

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局部

此书法长卷是苏轼为美酒佳酿做的文章。此二赋卷,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苏轼生前十分喜欢这两篇酒赋,曾多次书写。北宋绍圣元年(),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于一卷。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古称洞庭)柑橘酿制的酒。苏轼文中说:将千棵橘树,连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带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为酒的统称。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酿成的酒。《神农本草经》云:“松叶、松节、松胶皆可为酒。” 我国酿造松醪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局部放大

在唐代时期,饮松醪酒在民间盛行,不少文人雅士都曾歌咏松醪酒。苏轼作松醪赋,乃隐喻自身之遭际。自己本是千岁之松,却不能充当栋梁,构建大厦,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写写文章,焉能经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叹幽资之独高。”

他的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书此卷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

“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唐怀素《食鱼帖》

同样是一封短信,说: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唐怀素《食鱼帖》局部

怀素把身体不好归结于不能放开吃肉。苏轼曾题:“今观此帖,有食鱼、食肉之语,盖倜傥者也。”《食鱼帖》提到吃鱼吃肉的事,与佛家不同门派不同时期戒律的松紧有关,也与怀素不羁的个性有关。怀素七岁时入零陵书堂寺为僧,性情疏放,好作草书,喜欢酒后作书,“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唐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也是一封信札。原文: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怀素给某位朋友说:苦笋和茶这两件东西太好了,就请直接送来吧。

唐怀素《苦笋帖》

有句话叫禅茶一味,《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都苦中有平淡清甜,说禅笋一味也未尝不可。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飞动圆转,法度具备。*庭坚认为张旭草书妙在肥,怀素草书妙在瘦。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笔画粗细变化不多,显得单纯明朗,显出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好吃,一直是文人的雅好,民国书家也多“吃货”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自言:“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据说胡先生吃遍南京,无须付钱,只需留下墨宝即可。胡先生在善品佳肴的同时,喜欢给饭店主人提建议,有时自报食材名让店家按照他的配方做菜,如在“马祥兴”菜馆,他建议用鸡肝、虾仁、笋尖和豆腐搭配出来的羹菜别致又鲜美,被店主命名为“胡先生豆腐”,这道菜因了书家的缘故便忽享大名,遂载入《金陵菜谱》,成为一道名菜。

著名书家谭延闿,书友们不陌生吧,他是的楷书有颜真卿再世之誉,也是一位好食者。他曾说:“吃喝嫖*,人生四大嗜好,嫖*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谭延闿是真正的美食家,因其颇“好吃”,亦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谭家菜”为湘菜和官府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吃和馋是分不开的,好吃一定是以“馋”为动力的,对文人、艺术家而言,可以有美誉之称“美食家”,普普通通的吃就升华了,有了文化,有了艺术的品位。

正如梁实秋所言: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尚想吃肉,都是书法家干的事书坛上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