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站站,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光谱仪的由来。
光线的乐谱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下课之后急急忙忙地回到宿舍。这一天天气很好,碧蓝的晴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他回来得很及时,下午的阳光正好猛烈地直射在宿舍的窗口,正是他期待了好几天的机会。他先严严实实地关了窗户,又拉上了窗帘,只留出了一道缝隙,露出窗户上事先已经打好的一个小孔。
阳光透过小孔射进阴暗的房间,形成一道细细的光柱。他捧着一只精心打磨好的三棱镜,仔细地把镜子凑到光柱前,小心地调整着角度。忽然间,“奇迹”发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出现在他前方白色的墙壁上,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一束细细的白色太阳光被分解成了一长条窄窄的带。
这就是人历史上第一次分解白光的实验,做实验的这位年轻人名叫伊萨克:牛顿。如果说太阳光是不同颜色的光线组合在一起弹奏的一曲乐章,那么这条长长的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的乐谱”。牛顿给这道”光线的乐谱”起了个名字,叫“光谱”。他也因为这个小小的实验,成为了的奠基人。
牛顿当时看到的太阳光谱是从红色到紫色的一条颜色渐变的带,这部分的光被称为”可见光”,顾名思义,它们是用肉眼就能见到的光。其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紫光的波长最短。不同波长的光通过透镜的时候,被折射的角度不一样,于是一束白光就被分成了各种不同色的单色光,这叫”色散”。光带上不同色的光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牛顿把它们分成了七个色。
牛顿之所以把整条带分成七个色,是因为他偏爱”七”这个数字。实际上,蓝色和紫色之间的靛色更像是一段过渡,很难真的把它和左右两个颜色区分开来。实,在这条带的两端,还各自有一段肉眼看不见的部分,红色左端的部分叫“红外”,紫色右端的部分叫”紫外”。在这条光谱上越向左走,波长越长,最长的是射电波;越向右走,波长越短,最短的是伽马射线。
光学对天文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知识。为什么呢?因为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研究的东西离我们都非常遥远,看得见、摸不着。要知道,在二百多年前就曾经有人断言天文学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星的化学组成。理由很简单:根本不可能飞到星上去,取回一点儿物质回来分析啊!那么现在天文学家的答复是:我们确实没法取回星上的物质,但我们确实能收集到来自星的东西啊!那是什么呢?是星光啊!
光仪遥
要把光分解成谱,必须让它经过光谱仪。它的核心部分当然是”分光”部分,承担这个任务的是棱镜或者光栅。光透过一条窄缝,射到分光棱镜或者分光光栅上,产生色散之后变成-束分散的彩光,再用特别敏感的探测器来接收每一道细细的谱线,最后成像得到星的光。现代天文学使用的光仪非常巨大,通常需要占据一整个大房间。
光谱型遥
在研究了几十万颗星的光之后,天文学家按照其表面温度把它们分成了七大类型,从最热到最冷,依次是0、B、A、F、G、K、M型。每个大类型下又分几个小类型,用数字表示。我们的太阳是一颗G2型星。我们知道,星的表面温度是和颜色一对应的,因此这七大类型也就各自有着不同的颜色。蓝色的O型、蓝白色的B型、白色的A型、黄白色的F型、黄色的G型、橙色的K型和红色的M型(由于星的辐射规律,宇宙中不存在绿色的),七大类星各有着不同的质量、不同的亮度、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寿命。
宇宙中正在上演星的“四世同堂”:最热、最亮、质量最大的O型星寿命只有几百万年,它们都是新近诞生的“小字辈”;而目前已知最老的恒星是一颗M型星,已经有多亿岁。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先回到太阳光上来。在牛顿之后,科学家们又无数次重复了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实验做得越来越仔细,使用的器材也越来越精密。他们发现,太阳光谱虽然是一条连续的光带,但这条光带上有许多非常细的亮线和暗线。
用科学上的术语来说,它们分别叫发射线”和”吸收线”。不同的发射线和吸收线对应着不同的元素,假如事先在实验室里找出谱线和元素的对应关系,就能从光中知道太阳表面都有些什么元素了。既然如此,那么只要得到星的光,不就也能知道星上的元素了吗?说起来简单,可是研究星的光,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
因为来自星的光本来就很微弱,再要把它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从中辨认出谱线,那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望远镜来收集光线,足够长的收集星光的时间,还得有足够灵敏的底片把长时间内收集的星光都积累起来。它要求的是一整套相关行业的进步:只有能够制作足够大的、形状合乎要求的镜片,才能制作足够大的望远镜;只有能够精确地控制去跟踪指定的星,才能有足够长的时间来收集星光;只有化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能力制作灵敏的底片。
所以,直到19世纪末,对星光的研究工作才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光学成为了天文学家的”常规武器”。在他们的眼中,光就是它们的DNA,代表着人类所能知道的星的一切。这些来自不同星的“光线的乐谱”,一道道不同色彩的连续光背景,就像是定下的音调;一条条明暗相间的吸收线和发射线,就像是抑扬顿挫的音符。
它们结合在一起,唱出了星身上的一个个秘密:星们的温度、年龄、质量、运动特征、周边环境,甚至它们的”辈分”和“家族”,都在这乐谱”中表露无遗。这场盛大的”星空交响乐,从二百多年前牛顿的那一个小小实验开始悄悄演奏,最终从那一个短短的乐句,发展成了现代天体物理学这一辉煌的乐章。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