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六·一”,大家期待已久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中的中国古代战争馆和近代战争馆合并重新开放。展览位置由原来的三楼挪到一楼东侧三个展厅,更名为“中国历代军事陈列”。展示面积平方米,展出照片图表余张、文物余件、艺术品60余件、图表余幅,主要展示先秦至民国成立中华民族数千年军事文明,以历代战争和军队建设为主线,重点是战争实践、军事制度、兵器装备、军事思想等。开放当日笔者就前往参观。这次讲述的重点新增文物及展陈变化和吐槽一些个人感想。
新增武备文物:清代甲胄。这件甲胄在以前的军博对外展陈中从未公开展示。军博定名为“清前期甲胄”应该是看到了棉甲下裳上的铁叶而定。但这甲胄并不是一套也不完整:由盔、上衣、下裳、袖(缺1只)护腋(缺1只)组成。缺护肩2片、护裆1片,还多了两片下裳。军博棉甲为石青缎表,蓝布里,外布鎏金铜钉,刺绣四爪蟒纹,算是比较难得的藏品了。军博展陈的棉甲与胄从材质看并不能用于实战,是校阅军队所用。根据蟒纹风格和用料材质笔者个人认为这些是乾隆以后光绪以前的甲胄,而非清早期。特别是那个胄,明显是清晚期风格的器物。
下裳甲裙上的四爪蟒纹图案。
军博还展示了旧藏故宫调拨的八旗兵丁甲胄,令人费解的是每个兵丁的脚下都叠放了一套复刻的八旗兵丁甲胄。说实话复刻的水平不高,在原有文物脚下放复刻文物,是想说明什么呢?
在清代展馆中,笔者认为有两个说明牌有异议的军博旧藏。军博的标牌分别是“乾隆镶银护手月牙钩”和“乾隆镶银丝铁锏”。个见正确的标注应为“乾隆款”。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样的护手钩、铁锏生产的时间段是清代晚期直至民国。文物上虽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刻款印章,但经过标准器比对,武备收藏界普遍认为这些武备文物并非乾隆本朝制造,而是后期的寄托款。同样的“大清乾隆年制”的寄托款武备文物如剑、刀等物,在其他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也有收藏,笔者个人认为这些武备文物艺术价值有限。遗憾的是文物悬挂过高,细节观看及拍摄不清。
军博旧藏打击类杂式兵器是比较值得一看的。比如图中的两只铁鞭。摆放位置比较合理,容易看清细节。上面的龙吞(军博写作虎吞)竹节铁鞭长厘米,军博断代为明是比较合理的,下面的三棱鞭也不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不是实战兵器,是拿来演武示雄所用,类似于清代武科考场上武科刀,现代运动场上的杠铃。
笔者对中国明清古董刀剑比较感兴趣,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