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睡过土坯炕吗?滚热的可舒服了
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在东北我的老家大多还是住的泥土草苫房,砖房很少,楼房更是几乎看不到。
记得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只有一座小二楼,那还是全县唯一的国营旅社。
住土房很麻烦,要扒炕抹墙,睡土炕。炕是用土坯搭的,一日三餐的用火都要通过炕排出。炕既是排烟道,又是家人睡觉的地方。炕搭得不好就不好烧、冒烧、不热。
所以,每年入秋都要扒一次炕,清堂扫灰。到了秋,太阳高照,家家开始忙活着脱坯,用来盖房或搭建门斗儿,多数用来搭炕。
那时家家过的穷,砖虽然只有5分钱一块,但还是买不起的,搭点啥,都用土坯。
脱坯是一个力气活儿,东北人把“扒大炕、和大泥、脱大坯”,称为“三大累”。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而我在12岁时就早早地同父亲学会了脱坯。
土坯,是用泥和草制成的,长约40公分,宽25公分左右,呈砖型。制作过程也极简单,先制作坯模子,准备好两条50公分长10公分宽的板条和两条25公分宽的板条,用铁钉子将四块板合起来,就形成了长方型的模子。然后,开始和泥,泥是黄土和成的,黄土越黄,土质越好,而且含碱性大,有粘性,脱出的坯结实,不易断裂,我们管这种土叫大黄土。所以,脱坯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黄土。
和泥也是讲究的,要加入适量的草,有用三棱草的,我们叫苫房草或“塔头墩子草”。这种草结实,不易折断,拉力强,脱出的坯耐力大。可这种草不好弄,所以,我们常常用麦秸秆或麦余子,麦秸秆或麦余子当地有的是。麦秸秆用铡刀切成4公分长短的小段儿,往泥里一拌就中。也有用麦余子的,麦余子是小麦种子的外包皮,用麦余子不用铡刀铡,直接和里就行。和好泥后要焖,大概要一天一宿,时间越长泥的拉力就越大,脱出的坯就越周正、光滑、结实。
脱坯要选好日子,太阳要足,至少要三天不能下雨,再选个平整的地方,扫干净,然后撒些细土或细砂、细炉灰,防止坯粘在地面上。再将坯模子四框抹上水,防止沾连,模子不好拔。摆好模子后,将泥往里填,然后用双手压实,特别是模子的四角一定要压靠、压实。否则,脱出的坯就会缺角少边的。压实后,用一根细铁丝或绳,在模子上横拉一下,将上边多余的泥割除,然后轻轻拔出模子,一块坯就脱成了。
为了脱坯,人们四处挖坑取黄土,好好的土地挖了一个个大坑,千疮百孔,真可惜啊!夏天,脱坯坑被水淹没了,小孩不注意就会冷不丁掉下去。所以,淹死人的事也时常发生。
土胚炕就是用土坯搭的,垒洞和炕面都少不了土坯。土坯炕弊病多,不受热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全家差点没叫土坯炕要了命。
那是年的冬天,我们一家人煤烟中毒了,邻居刘大爷闻讯后,医院才抢救过来。后来才知道,为了晚上炕热,母亲在灶坑里压了煤,结果,炕面坯断了,把烟道口挡上了,烟出不去,全进了屋里,才中了毒。
母亲就埋怨父亲说咱家炕是用的二黄土,不是大黄土,不结实,父亲也不吱声。那个年代,煤烟中毒的事经常发生,有的抢救不及时就死了。
现在好了,也听不到再有煤烟中毒灾难事件发生了,看不到草苫房了,秋天家家扒炕抹墙的情景也看不到了,更没有人再脱坯了,家家都住上了漂亮的砖瓦房和楼房,火炕也少了,都睡床了,即使有炕也都改良了,铺的大红砖或石板,坑墙贴的瓷砖,炕洞是用铁轨铺的,满堂红的,即坚固,又好烧。
特别是到了冬天,炕搭的更是花样百出,有的家搭二层炕,就是上下架上铁轨,铺上大红砖或石板块,中间整个一个炕是空的,夹层下也是空的,一烧火,上下散热,屋子非常暖和,也不用年年扒炕了,随时可以打开清扫口,用笤帚伸进去一扫,就完事了。
真的不知啥时,土坯悄然地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别说城里了,在农村连搭鸡窝和猪圈都是用的红砖和石头,农村一色砖房了,焊的铁栅栏,铺的红蓝色的铁皮盖儿,根本看不到土坯了,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变得十分优美了。
人的日子啊,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化太大了。现在想来,那时太小了,不懂事,就知脱坯好玩、有趣,认为人原本就该这么活着,离不开土坯,就得年年脱坯,年年搭炕。
土坯炕的年代,渐渐将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