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芮婕。
有人问我,想看年的中国,“来上海”;
想看0年的中国,“来北京”;
想看年的中国“来陕西会有惊喜哦”
提起陕西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古都、秦腔、美食。
在百度当中搜索总会第一个弹出来的字眼是陕西美食。
今儿,让我这个本土陕西吃货,带领大家了解陕西美食。
大家都知道陕西是拥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同时又是十三朝的古都,至今大家在陕西火车站旁都可以看到完好保存的古城。
在这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从皇家盛宴到流传至今的美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耳濡目染着长安城浓墨重彩的味道
今天为大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美食-----biangbiang面。
在吴亦凡的《大碗宽面》歌中有提起:你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你看这个碗它又大又圆.
这句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这里要敲黑板了!
这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的今天的主角:biangbiang面。发第三声音
我专门上网查了biangbiang面的历史,最早是从周代,秦汉,隋唐,宋元,再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
有人问我不会名字就叫这个吧!说对一半,但这个字在字典里面是不存在的,陕西人造字天赋根据自己的生活自造的,所以大家去陕西可以听到非常地道的发音。
Biangbiang面俗称:裤带面或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由关中的小麦磨着成的面粉,再用手工拉成长宽厚一样的面条,关键就是面要精道。
这里尤其讲究面点师傅的手艺,又不能像拉面一样根根粗细相同,也不能像广东肠粉薄而透亮。
既要让厚度保持在宽而不厚.厚薄均匀,又要煮后有嚼劲且面条不能断裂.
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可以说是长寿面不二面选,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
一碗美味的biangbiang面除了面至关重要,配菜也不可小视:辣面、葱花,将烧开的热油泼入碗里即成,泼面时面上可放青菜,如韭菜花、香椿、豆芽、青菜等,还可放些油泼辣子。
米醋、酱油、食盐、香油混在一起作调料,但调料须在泼油前和煮好的面调匀,这样可以使味入内。
忍不住摸了一把口水~
说道这里,和大家普及些关于baingbiang面的记载。
清朝大臣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中记载:“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书中还详细记载:“作法以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关于桢条面的形状,书中说道:“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类”。
可见在清朝时期,这道美食都家喻户晓,可见技术的精湛非同一般。
是不是美食当中也有大学问?有文化吧。
关于这个字的来源,大家说的都各有千秋,但真真假假流传至今,大家也就涂个乐趣。
传说,古时有个穷困潦倒的秀才要进都城咸阳考试,饥肠辘辘之时他刚好看到前面有一家面馆,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于耳,秀才不由得踱步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不一会儿就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再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刺啦一声,香气四溢。秀才馋的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吃罢,秀才才想起自己身无分文。他遂与店小二搭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答曰:“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字咋写?”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那这字是哪个字?”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对比上面这个流传,我更倾向于下面这条
传闻,秦始皇病好转后,传来侍从速备车辇,到咸阳街头视察老翁面食做法。皇上看完biangbiang面的全过程,高声道:“啊!大秦人民伟大,大秦要统一,大秦要团结,要勇敢骑马打胜仗,保我大秦江山!盼望大秦人民天天吃biangbiang面,月月逛我朝咸阳。”围观民众忙跪倒,磕头作揖,高呼万岁。为了鼓舞大秦人民,牢记大秦大好江山不受外侵,保卫国家,秦始皇忙叫侍从端来文房四宝,并挥笔写下一个古朴苍劲的字,从此biangbiang面就名正言顺,被当朝皇上造出来了。
今天给大家介绍了这款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美食,有没有勾起大家的食欲?
这几年在省外打拼,虽然也吃过很多陕西的美食,但它的味道终究没有,在自己家乡的每次回到陕西吃到熟悉的美食,见到熟悉的人才是那个感觉。
在每一份美食背后中都隐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也从味蕾中勾起我那份熟悉的记忆,封锁在我的心中。
感谢每一个美食工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