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玉泉区大召旁,商铺林立
这里有呼市最老的街道,最老的店铺
过去这里云集着南来北往的客商
如今这里也汇集了呼市最传统的味道
更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烧卖美食节
让更多人来到了这里
漫步这条街
一起寻找呼市的老味道
寻
味
呼
市
呼市大部分的历史痕迹,坐落在玉泉区大召广场附近。正宗的呼市烧卖、呼市老菜,只要在这里转上一转,就能吃到。
凤林阁
呼市老菜各有各的味儿。菜无定式,适口为珍。今天,我们走进了大盛魁创业园南区,创业园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产物,我们在这里,却闻香识到了这家老菜馆——凤林阁。
午餐
中午,太阳高照,天越来越热,凤林阁屋里,也随之热闹起来。
过油肉
滑溜里脊
干炸丸子
老酒
要想吃到这口正宗的老菜,您来凤林阁,那得提前预定,来晚了,就只能干流口水,看人家吃。
凤林阁一绝
凤林阁的刀削面是这里的一绝。三棱面根根分明,放置20分钟,面都不会坨。
您再吃上一口,削面滑溜入口,嚼得每一下,都特带劲。
卤子以猪肉为主,得用肥肉,肥而不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配料。
面要现削现煮,煮熟的面要迅速把卤子浇在上面,趁着这股热气,卤子附着在面皮上。
一起送进嘴里,回味无穷。
传承
凤林阁刀削面的制造者,出自于这位大姐之手。大姐叫王翠琳,今年58岁了。
左手端面,右手拿刀,削出的面,像极了跃龙门的鲤鱼。面要现点现做,客人们点几碗面,王翠琳就很精准地削出几碗面。
传家宝
王翠琳削面的这把刀,已经有60多年了,是家里的老人传下来的。
刀把已经用得包了浆
刀刃已经磨短了四五公分
王翠琳说,面做的好吃,多半得归功于这把刀,从削第一碗面开始到现在,这把刀就没离过手。
无心插柳柳成荫
王翠琳能有这一把削面的好手艺,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年,王翠琳去餐馆打工,开始安排了服务员的工作,后来因为脾气大,总和客人拌嘴,就被调到了后厨。
后厨的白案师傅看到王翠琳虽然脾气大,但是手脚利索得很,就收徒教王翠琳学做刀削面。
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用刀削的面,得先是用大小穗子,慢慢揉成大面,揉到面光滑得像煮熟的鸡蛋,这样削面时,面才不会粘连。
凤林阁的面都是王翠琳自己揉,一次揉一袋面,一袋面50斤。
王翠琳有个习惯,中午忙乎完,大家都午休的时候,自己得先去揉面,不揉心烦得很,揉完了,这午觉才睡的香。
揉面、削面,三十几年的反反复复,已经成了王翠琳的肌肉记忆。
每天一百碗,挣了钱,也活动了筋骨。
钟情
人们钟情于这里,是因为凤林阁的年长,和不变的老味道。
凤林阁饭店开业于年,门口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闻香下马”,下联是“知味停车”,沿用至今。
凤林阁为何经久不衰?当然是味道。
味道
当年,去凤林阁就餐的都是有钱人和商界有名人士,食客们对饭菜质量的要求很高,端上的菜品一尝,知道不对味儿,立马放下筷子就走人。所以凤林阁的厨师们,绝不敢以次充好,得罪客人,坏了凤林阁的名声。
久而久之,凤林阁成了当时有钱人举行家宴、婚宴一类庆典的最佳场所。因此这里是天天有宴席,门前经常停满各式小汽车和洋马车,“知味停车”,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来凤林阁吃饭的,都是寻常百姓,凤林阁的厨师们,更不敢以次充好,他们深知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下,更要守住这个老字号。
展望
年凤林阁饭店开业至今,也算得上是耄耋之年了,在这八十多年间,它经历过春风得意,也经历过雨雪风霜,中间停业过、改革过,如今它又容光焕发,再次出现在这个新时代创业园里,牌匾“凤林阁”就是一座不倒丰碑,这里新人变老人,老人带新人,传承着实实在在的味道品质。王翠琳说,这次沾了烧麦美食节的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凤林阁,年轻人也多了起来,大家伙边吃边聊,聆听这里的故事,她坚信一定会有新人,来凤林阁传承实实在在的老味道。
推荐阅读
呼市12岁男孩拿着家中7万存款干这事,结果让人...
视频惊心!凌晨小车冲进夜市撞飞数人司机涉嫌醉酒驾驶
小伙婚礼前感冒,竟感染了“接吻病*”!医生:可能反复发作
呼市户业主为这事儿发愁只因开发商如此收费
救援结束,29人遇难!
点点赞点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