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锥体的内切球专项练习
TUhjnbcbe - 2021/3/13 14:11:00

虽然夏天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考试成绩尚可,却很难说他对某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真的理解了。

就拿等于号“=”这个数学科目中最为常见的符号举例,在他前期的作业里,有这样一类题:

5+8=()+()=()+()

他经常写成如下答案:

5+8=(13)+(a)=(b)+(c)

也就是说,等号“=”对他来讲,只是表示计算。看到等号了,就下意识的要计算前面的算式。在他认知里,题目中出现的两次“=”,代表做两次计算。

换我来看这题,也太简单了,不就是左边的数等于右边的数么,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真正理解“等于”是什么意思,哪怕课堂上老师肯定无数次说过「多少加多少等于多少」这样的话。

在《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一书中,作者花了一节专门说明等号的意义,强调等于号在小学数学中是容易造成困惑的来源之一。

如果教师有时在不经意间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等于号是进行计算的命令,例如“4+7=?”那么也会引起学生对等于号的困惑,教师必须尽量避免无意识地传递这种信息,以防导致学生的误解。

在一遍遍的计算练习中,孩子可能逐渐对此熟悉,掌握了解题的套路。

他对数学的认知是否就此停留在了一串串抽象的、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的符号和公式中?

诸如等于号这样的困惑,是否还潜伏在可观的分数之下?

家长们热议的高年级断崖现象,我认为可能与此有关。所以我不赞同刷题,幼小阶段的数学学习不应该是刷题模式。

所谓做的多了,见的多了,就会了,本质上靠的是记忆力,而不是孩子认知模型的重构。

孩子需要在包含数学元素的环境中探索,观察、发现、感受、困惑和思考。

把过去从生活中习得的经验与新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这样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他自己的,才可能在未来初高中阶段保有对数学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基础。

如果体制难以改变,那就在家庭中营造可以让孩子探索和自由思考的环境。

下面是我们最近一次数学活动,关于平面几何的入门。*

令人困惑的图形我们从积木箱里挑选出不同形状的积木块,给它们上色,并在白纸上盖章,推测和观察这些立体图形会产生怎样的平面图形。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先给积木块分了类,他把圆柱、六棱柱和长方体归为了一类,理由是它们都是高高的、竖着的。把三棱锥、四棱锥等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尖尖的。显然他对图形属性的认识还不清晰,这个时候也无需纠正他,他能靠已有的经验去尝试,而不是害怕错了,这点更值得被看见。在用各种形状的积木表面盖章时,从夏天的话语中能看出,他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是整体性的感觉,是一种直觉的反应,更多受视觉的控制。比如:1、用正方体表面盖章时,夏天盖歪了一个,我问「歪了之后还是正方形吗?」,他立马回答「不是」,犹豫了几秒后改口说「是」。2、有一块特殊的长方体积木,两面是正方形,其他四面是长方形,夏天认为它是正方体,因为相对于另一块长方体,这块是「扁的」。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他认为这是正方体呢?这和「扁」有什么关系?后来我想通了,如果从他的视角来看,这块积木的正方形比长方形大的多,一下子抓住了他的注意力,在他的认知模型中,此时正方形比长方形拥有更大的权重,这块积木被当作正方体也就不奇怪了。3、有一块薄的长方体木片,夏天认为,如果它立着放,它就是长方体,如果它横着放在桌面,它就是长方形。王志江老师说当平面图形模型和立体图形模型差异不明显时,儿童就会“犯晕”。例如,一扇门到底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呢?如果把门换成数学书的某一页,儿童会肯定的回答说是“长方形”。这块木片立着和躺着,影响了夏天的视觉观感,立着时,他看重的是高度,横躺着时,他看重的是平面。他对几何属性的认识受视觉影响,还没有建立对平面图形某些固定属性的认知,而这正好是今后继续探索,重构认知的机会。发现的惊喜用正方体能盖出长方形吗?用长方体能盖出正方形吗?夏天起初还不确定,在尝试盖了一个扁扁的长方形后,他想到了解决办法??圆锥体的侧面会盖出什么形状?“不敢相信,竟然能变成一个圆!”“像摩天轮一样!”圆柱体的侧面呢?看到纸上印出一条直线,夏天觉得很神奇。要是滚动圆柱体会留下怎样的图形呢?“它先变成正方形,又变成了长方形。”最后,夏天用圆柱体盖章,做了一幅《机器总动员》中的瓦力。注释:*这个数学活动参考自《玩数学,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篇。-版权--文/图:Ran(然)-首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锥体的内切球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