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促进思维发展
——记幼儿部“一物多玩”主题科学研究活动
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是5—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他们不仅思维积极、活跃,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学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总有数不清、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获得的成功体验,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和快乐。针对这一特点,在李婷主任带领下,我们幼儿部副班老师结合校本课题阶段研究目标,参照潘校长培养幼儿“重思维”的建议,开展了以“一物多玩”为主题的科学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兴趣的同时,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老师们围在一起就选材、内容,进行了第一轮的校本课题研讨,思考如何将培养探究兴趣和思维发展的有机的结合起来,经过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以“好玩的纸”为主题,选择了纸巾、报纸、彩纸三种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发现,玩中思考。
1、精心设计提问,扩展思维深度
在《好玩的报纸》的活动中,先了解报纸的特点,之后通过卷一卷的环节,让幼儿思考如何能卷出最长的“望远镜”。幼儿们纷纷动手实践,最终发现从角开始,斜着向对角方向卷,最终得到的“望远镜”是最长的。利用第二个剪一剪的环节,探究“如何才能剪出最长的纸条呢”?幼儿们开动脑筋,有的借助上一环节的经验,斜着向对角方向剪;有的从边开始,拐一个弯,像是画螺旋线一样剪出来。经过对比后发现,螺旋线的剪法得到的纸条是最长的。在整个活动中,通过比长短这一简单的活动,教师设置的问题螺旋上升、步步深入,因此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兴趣盎然,也扩展了思维的深度。
2、给予充分时间,拓宽思维广度
在《好玩的彩纸》活动中,设置纸宝宝和牛奶宝宝比本领的情境。首先思考“如何能让纸宝宝站在桌面上呢?”,老师让他们自由探索!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实践,有的卷成圆柱体,有的卷成三棱柱,有的变成书·······孩子们的想法层出不穷!紧接着老师追问哪一种“姿势”能托起牛奶?在追问的过程中,让幼儿想象,发散思维。虽然有的幼儿尝试失败了,但是并没有放弃,在老师的鼓励下继续尝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老师加大问题的难度,“怎么让纸躺在两个纸杯上,像桥一样托住牛奶呢?”。根据提示,幼儿把纸折成“风琴”后,再放到纸杯上,就可以托住牛奶。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催促,给予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幼儿因此发现,纸不仅变成圆柱体或者多棱柱体可以托住牛奶,变成“风琴”也可以!在这样充分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幼儿思维的广度得到了发展。
3、创设多个环节,锻炼思维缜密度
《好玩的纸巾》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纸巾的纤维走向,开展了多个活动。教师用纸巾提起几升重的矿泉水,幼儿感觉特别惊奇,兴趣满满。接着分别从长、短边撕纸条,感受纸巾的纤维走向是顺着长边的,因此顺着长边容易撕成纸条,短边则不行。然后男女生分成两组,分别从长、短边卷成纸条进行拉力比赛,再次感受因为纸巾纤维走向的不同,纸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揭示纸巾拎起水桶的原理。最后,分别沿着长、短边绘画彩虹,并把纸的边缘与水面接触,观察彩虹向上爬升的毛细现象,并比较上升的速度,从而得出结论,顺着纸的纤维走向的颜色会上升的更快一些。围绕纸巾纤维走向的特点,充分挖掘,通过多个活动感受同一科学道理,更让幼儿明白,真理是可以经过多次、多方位验证的,锻炼了幼儿思维的缜密度。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和意见,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答案。活动从头到尾,始终以游戏贯穿,教师们不仅精心设计环节和提问,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还给幼儿提出明确的任务。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爱学习、爱科学的情感,养成乐于动脑筋、想办法、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多方面发展。
THEEND
报导:郑禹彤
审核:王旭
编辑:刘通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