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父亲种树,脱贫了儿子砍树再种,致富了
TUhjnbcbe - 2021/5/31 18:55: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在前几天举行的第四届福州(福清)枇杷节新品种枇杷品鉴会上一都镇善山村村民陈依扬选送的“白早钟8号”枇杷夺魁

这是一对有故事的父子

30多年前

陈依扬迫于生计的“无心插柳”

让“一粒枇杷”在一都落地生根

带领村民致富

30年后,儿子陈文南接棒

创办依扬家庭农场

通过枇杷品种改良、种植橄榄等

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父子俩的故事

▲一都枇杷

陈依扬
  引进枇杷助家乡脱贫致富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陈依扬

爬到半山腰

看到满山的枇杷缀满枝头

陈依扬感慨道

善山村当初就是依靠种植枇杷

摆脱了贫困

▲一都善山村万亩枇杷园

20世纪80年代初的善山村,村民赖以生存的是不多的水田耕地。陈依扬一家人就靠着几亩农田维持生计,“那时我们家是全村第五穷。”

陈依扬不甘于贫穷,他跑到山上开荒种果,什么能种就种什么。

后来,他看到莆田很多人种枇杷,便试着从莆田引进几棵“解放钟”枇杷树,没想到种出的枇杷味道甘甜爽口,在周边集市上大受欢迎。于是,陈依扬大胆地将枇杷扩种到多棵,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全镇第一个种枇杷的人。

后来,福州市扶贫工作组来了

调研发现

一都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枇杷生长

有了“官方认证”

陈依扬将自己的枇杷园

扩种到0多棵

当时枇杷产量少,1斤“解放钟”枇杷能卖到十二三块钱。枇杷带来的收入很快就让陈依扬成了万元户,一家4口人迁出了逼仄的古厝,住上了新盖的两层小楼。

很快,陈依扬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大王”

在他的带领下

村民纷纷效仿种植枇杷

陈依扬父子展示枇杷新品种。

随着枇杷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每年的枇杷丰收季莆田、云霄等地的经销商便准时出现在一都各乡村一都枇杷经由他们之手远销京、沪、苏、浙等20多个省市从此声名远播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果”仅种枇杷一项

善山村人均年收入就达近3万元

“那时家里每天都有村民上门请教种植技术,父亲总是倾囊相授。”陈文南回忆道。

陈文南
  瞄准商机接力振兴乡村

进入21世纪后

一都枇杷因为销路窄、产量大

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

为扩大枇杷的销路

陈文南等一批年轻人

开始选择自己带货跑外地市场

陈文南说

他在广东见到一种高价的鲜食橄榄

三棱橄榄

1公斤三棱橄榄可卖元以上

是“榄中之王”

陈文南觉得这是个机会

决定说服父亲

将部分枇杷果园的枇杷树砍掉

改种三棱橄榄

俗话说“桃三李四橄榄七”,橄榄树通常要栽培7年以上才开始挂果,而三棱橄榄的栽培时间更是长达9年,这也意味着前期投入成本高、时间长,要能熬得住、等得起。

和父亲种下第一棵枇杷树一样,陈文南的选择也让村里人感到不解。但陈文南异常坚定:“种果和做事一样,都要做在前头。”

2年起,陈依扬父子花了2年时间

种植了棵三棱橄榄树

年,陈文南创办了依扬家庭农场

种植橄榄、枇杷、樱桃、沃柑等十多种水果

仅三棱橄榄,去年营收就达万元

陈文南成为村里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枇杷丰收季》徐敬宏摄

这几年,一都镇联合福州日报社等单位连续举办枇杷节,并在保险、电商、物流、品种改良等方面进行*策扶持。这让陈依扬父子把目光再一次瞄准枇杷,进行品种改良。

去年起,陈文南担任善山村*支部书记。他说,他有义务带领村民,在新一轮乡村振兴中走前头。

福州晚报记者王光慧文/摄

新媒体编辑刘亦洪

监制管慧林亦敏

长按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亲种树,脱贫了儿子砍树再种,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