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三年级小朋友“数学工具创意秀”的作品,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凭借已有的数学知识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数学工具。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孩子们的智慧成果,pick你最喜欢的数学工具吧!
班级:三1班姓名:柳涵之
研究主题:自制软尺
研究背景:换季了,妈妈想帮我和姐姐测量尺码,准备买新衣,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她的软尺了。如何才能在家里找不到尺子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给妈妈做一把丈量身体的软尺呢?
研究过程:我找来红绳子参照家里80CM*80CM的地砖,两块地砖的边长就是CM,把绳子剪了下来,然后通过不断对折的方法,找到80CM、40CM、20CM、10CM、5CM各个点,并在相应的点上用签字笔、细铁丝或白线做刻度记号,这样一根软尺就做好了。
研究感受:通过这次自制软尺,我加深了倍数、等分的概念,数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太棒了!
班级:三2班姓名:陈语上
研究主题:测高仪
研究背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见到高楼、旗杆、古树等高大的事物,很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高。有一个简单的数学工具能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过程:我在纸板上画出图纸,包括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剪下来后,把长方形折成方形观测筒,把两个三角形粘起来,在把手那里钻一个孔,用细线穿过并挂上一个小物件,画一根垂线竖直向下,测高仪就做好了!此外,我还需要用卷尺测量我眼睛到地面的高度(厘米)以及我的步长(60厘米)。通过“物体高度=步长×从观测点走到物体的步数+眼睛到地面的高度”这一公式,计算出体育馆门柱的高度为厘米。
研究感受:测高仪利用了“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是一样长的”这一数学原理。当我拿着测高仪正确观察物体时,不知不觉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当然,还得加上自己眼睛到地面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测量时迈的步子一定要一样长,否则就会不准确。
班级:三3班姓名:李玥霖
研究主题:晓晓超能尺
研究背景: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分别去绘制直线、三角形、量角度,这些工具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我希望设计一个包含量长度、量角度、画图、量时间于一体的工具,提高我们使用效率。
研究过程:首先设计工具草图,准备两个透明的塑料薄片,并选择使用防水的记号笔用于画线。然后绘制量角、三角尺。这步可不简单,需要做出包括30度角、45度角两种直角三角板,而且量角器也很难做。最后就是绘制太阳钟。先绘制半圆,再绘制刻度,早晨和旁晚影子长,刻度间距大,中午影子短,刻度间距小。
1
研究感受: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的晓晓超能尺终于完成了!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集成了直尺、三角尺、量角器这些工具的基本功能,可以量长度、角度、画图等,下半部分是太阳钟,可以计量时间。小小工具,大大用途。
1
班级:三4班姓名:潘姿睿
研究主题:几何真好玩
研究背景:周末在学习《小学生C++趣味编程》时,第一次接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我向老师提出了我的疑惑,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了计算方法。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我想制作一个数学工具,可以让立方体的展开图来加深对表面积的理解,能够让小朋友们和我一样一目了然,正确运用每个立方体的公式。
研究过程:我准备先在网上搜集资料,寻找灵感。然后根据现有的立方体展开图的玩具模型,动手拼成立方体。拼成了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和三角体,理解了展开图还原成立方体的过程。最后我决定在纸上做一个抽拉式模型,我在纸上画出立方的展开图,沿着线剪下来,再进行粘贴,就有模有样了!
1
研究感受:利用这个小道具,我能非常直观的展示正方体、长方体、三角体、三棱柱的演绎过程,成功解决了公式不理解容易混淆的问题。通过上述的实验过程,把枯燥的几何变得生动有趣,利用自己创意的数学工具,将没有见识过的图形转化为见过的平面,我发现了数学的乐趣,也体会到数学一直就在生活中!
班级:三(5)班姓名:房星润
研究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
研究背景: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如何在户外辨别东南西北,可当天气条件不佳,无法准确识别太阳所处的位置时,要判断方向就比较困难了。本次研究背景即为制作一个能随身携带的简易指南针。
研究过程:将两个易拉罐罐底剪下,在罐底边缘倒入胶水后将罐底对扣。将网上下载的指南针面图片打印并剪好,然后用双面胶将面盘与硬纸卡粘牢。将圆珠笔芯的笔尖取出,洗净后插入面盘正中。将曲别针掰弯,缝衣针插入中间缝隙夹牢。用磁铁反复摩擦指针,使指针磁化,如此就能指示南北。
研究感受:在制作指南针时发现,由于指针是通过磁铁摩擦上磁,因此放置一段时间就会消磁,从而导致无法正确指示方向。因此,解决此问题的措施,就是须随身携带一块磁铁,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拿出磁铁反复摩擦指针使其具有磁性。
1
班级:三6班姓名:潘哲翰
研究主题:
数学大魔方—口算工具
研究背景: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每天都需要进行口算练习,但只在书上做题,我觉得有点儿枯燥,因此我查阅资料,完善设计,做了这个“数学大魔方”,让同学们的口算更有趣!
研究过程:在纸板上刻出12个同样大小的十边形和6个长方形围挡,合成一个宽3厘米的十边形。用好看的纸包裹好作为装饰,写上数字和符号。将模块中间穿孔,连成一束。用塑料积木构建长方形框架,与模块连接起来,作为正确算式识读区。
研究感受:用这个工具目前可以进行一百以内的四则运算,还可以进行数字大小的判断。如果需要更大范围内的计算,比如一千以内,可以通过增加转盘数量的方式实现。设计一件有趣的数学工具,既可以锻炼我的思考能力,又能够让同学们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班级:三7班姓名:王歆同
研究主题:水钟计时器
研究背景: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我经常在想没有钟表以前,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呢?
研究过程:在爸爸的帮助下,我设计并动手制作了水钟计时器:水从上端的瓶子中流出,通过流速调节器来调节水的开关和流速,下面瓶子的齿轮传动器通过在水里的浮力在上浮的过程中带动转盘里的指针转动,起到计时作用。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成功啦!
研究感受:通过水钟计时器的制作过程,我学会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到动手制作带来的乐趣。希望身边的你们,也能体会到这种乐趣!
1
班级:三8班姓名:邵蕊
研究主题:乘法竖式计算器
研究背景: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万老师的数学课堂上,他教了我们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算理,我们掌握了算法,学会了乘法的竖式计算。但是,初学者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忘进位的现象,造成计算错误。
研究过程: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按照乘法算理,首先将一位数分别与个位、十位、百位相乘,将结果放入计算器对应圆圈内,进位放在对应滑道内;其次,通过滑道将进位数字移至对应数位下方;最后,加上进位,计算出乘法算式结果,达到了乘法计算不忘进位,计算准确的效果。
研究感受:通过制作数学乘法教具竖式计算器,不仅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多元的方法体会算理,收获还真不小呢!
1
班级:三9班姓名:赵赟儿
研究主题:
自制百变图形教学辅助工具
研究背景:平时学习图形、周长等概念时总需要绘出来,一旦有变化则需要重画,不仅费时费力也不够形象,我想做个工具,可以灵活地变幻并展现不同图形,简化学习过程的同时还能带来乐趣!
研究过程:将3-4张硬卡纸贴合在一块,然后在自贴纸剪出订图区域并贴在硬卡纸上。接着在订图区域每间隔4cm划网络线供图钉及图形定位使用。要在每个端点订入不同颜色的图钉,包括圆形区域,最后用彩笔进行标示。
研究感受:我的百变图形板完成啦。以后每次学习不同的图形,甚至需要研究他们周长、面积的时候都能用到它,很方便也很好玩哟。
班级:三10班姓名:杨意晗
研究主题:简易测距仪
研究背景:在户外时,我们常常希望估计远处的人、车等物体距离自己有多远。距离较远时往往无法用卷尺等工具直接测量,有没有什么方法快速估算距离呢?
研究过程:我设计的简易测距仪,只需要利用一把短尺,并且知道自己的臂长和远处人的身高,然后采用下图姿势,用短尺测量远处人在尺上的高度,就可以计算出远处人到自己的距离了。
研究感受:我制作的简易测距仪真方便!以后带上一把短尺,就可以快速估算出远处物体的距离啦。实际使用时,如果不知道远处人的身高或车辆的长度的实际值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经验值替代,比如我国成年男子的身高约为cmm,小轿车的长度通常约为cm,这样你只需要记住自己的臂长。真是太神奇了!
班级:三11班姓名:林诣然
研究主题:
镜中时钟问题辅助教具
研究背景: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对镜中物体相对于实际物体发生的变化,理解上有点难度,特别是对镜子中的时钟显示的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区别,不是太清楚其中的变化。
研究过程:首先从网上购买两个时钟,在相对放置时,我发现它们上面的数字刻度并不符合镜面成像原理,所以重新涂改代表镜子里的那一块时钟的刻度。其次我们利用两根吸管分别连接两个时钟的分针与时针,但是发现吸管太软了,在拨动时钟指针时候不能带动“镜面时钟”的指针运动。最后我们利用硬塑料管做连杆带动时钟指针与“镜面时钟”指针同时但反方向运动,达到模拟镜面时钟的效果。
研究感受:设计了一个“镜面时钟”装置,用两个时钟分别代表现实世界中的时钟和镜子里的时钟,当现实中的时钟发生变化时,镜子里的时钟发生相应的镜面变化,方便学习镜中时钟问题。
班级:三(12)班姓名:王宇菲
研究主题:学习离心力的教具
研究背景:在公园玩旋转秋千时有一股力量把我们拉上天。出于好奇,想弄明白这股神奇的力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过程:准备好制作工具,有白纸、彩纸、竹签等。先用白纸打印八等分的圆形,作为竹签摆放位置的参考。将竹签按照参考位置均匀摆放整齐,用枪胶固定。再用硬纸板制作座椅,*豆和黑豆模仿重物,用线固定在竹签上。纸杯做基础,将吸管固定在纸杯上。最后用吸管加一次性筷子做支撑杆,连接基础和竹签。这样,一个离心力教具就做好了!
研究感受:该教具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离心力现象,并且能够反映影响离心力大小的几个要素,寓教于乐。
1
除了这里介绍的,在一楼的大厅中还展出了更多有意思的数学工具供同学们近距离参观。配合着学生志愿者的细心讲解,同学们看数学、听数学、玩数学、学数学。一幅幅作品、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讲解,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需要,把生活变成“课本”,将实践变成最好的“老师”。数学学科节如此充实有趣,难怪同学们都乐在其中,意犹未尽呢!
图文编辑
邵金晟王思颖万云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