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了一节工作三年的数学教师执教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课后交流听课感受时,这个老师提出几个疑问:
1.学生常会把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名称混淆,纠正了,还是会说错,怎么办?
2.这节课我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通过摸物体的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用了很短的时间去画这些图形,因为我觉得沿着积木的边把图形画下来,对学生来说,画不好,所以我这样处理了,是否恰当?
3.课上学生在摸平面图形过程中,说到了边是直的,角是尖的,三角形有3个角。我是不是还应该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
4.我觉得今天这节课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早就认识了,也想在课上让学生能有深度的学习,但不知道应在哪里引发深度学习?
想来,这位老师教学中的困惑也代表一批老师的想法。回顾教材,我们知道,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认识了四个立体图形。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认识四个平面图形。
随后,在三年级学生会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等知识。四年级教学三角形、五年级学习圆,六年级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表面积、体积等相关知识。
当我们大致梳理了教材对这些内容的编排,再回到一下平面图形(二)的教学,我们是否需要先问一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学习目标是什么?
对于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教学,教材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认识和特征的学习。
第一阶段即一下平面图形学习是学生直观认识四个平面图形,整体感知每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依据表象识别各种图形,在常用的物品表面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明确,我们的教学需让学生对四个平面图形能有整体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依据表象识别图形。
再想,什么是表象?表象是指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外来的信息在主体内生成的东西。
表象是我们的感觉,表象是外物在我心中产生的印象,表象就是我们见到的事物的样子,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那么,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至关重要。
当学生在摸物体的面,感受到边的直,角的尖,发现三角形有3个角,这些是学生对平面图形具体观察和感受,作为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画、拼、围等操作活动中,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整体感知几个平面图形,体会这些图形,映入学生头脑,形成这些图形的表象。
二问:如何让学生整体感知每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
在那位年轻老师的课上,教师黑板上先呈现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再分别移开这几个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它们一个面的形状(学生不由发出“哇”的惊叹声)
随后,教师让学生在带来的积木上找到其中一个面,用手摸一摸,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感受。从摸长方形到正方形、三角形、圆,教师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摸物体的面,交流摸后的感受,学生的表述是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边是直直的,角尖尖的,圆的边是弯曲的。
临下课还剩几分钟时,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图形请到纸上,沿着积木的边画一圈,想一想要注意什么?画好进行了简单点评。
由此,我们来看,对这些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是以感知(尤其是观察与操作)为主,直观认识的结果在头脑里形成图形的表象,以此作为记忆图形、识别图形、区别图形的主要依据。摸一摸,带给学生更多触觉上的感受,最先感受到的是光滑度。
有塑料积木的学生摸每一个物体的面,脱口而出是滑滑的,带木头积木的学生觉觉得是平平的,没有光滑的感觉。而且基于摸,此时的“形”依然作为“体”的某个面的形状,离不开“体”,容易将对“形”的感知与对“体”的观察混淆。教材中,是让学生照样子画一画,再看看画出的图形。
这样的处理,一是能够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二是操作相对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体会图形是从积木上“分离”出来,表示积木的那个面的形状。当然也如那位老师担心那样,确有学生沿积木的边画图形,不够标准。
学生画出不够规范的图形,恰是教学的契机点,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图形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辨析欲望,操作后观察、比较,发现两者同与不同,在纠错中进一步感知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正方形是正正的、方方的,边是直的,有尖尖的角,圆很难画,因为它的边是弯曲的等,学生在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中体会“形”与“体”的关系与区别,丰富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三问这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吗?积木,学生非常熟悉,学习前,更多是玩积木。今天,课上,积木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手。观察积木的面,画下积木的面,学生在一次次操作中,会发现虽为长方体积木,画下来的面有的虽都是长方形,有大,有小。大小不同,但都是长长的、方方的,仍是长方形。还发现,居然能在长方体积木上画出正方形,有的长方体上还有正方形的面。
同样,对于正方体,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都是正正的、方方的,同一个正方体,每个面都相同,不同的正方体,画下的正方形,也有大有小。此外,对于这些面摆放位置、大小形状等变化,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还是正方形吗?还是长方形吗?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长方形纸折出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折、拼、围等活动,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后续的几何教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是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点。
当然,课堂上,学生容易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将长方形说成长方体,一方面是学生对“形”和“体”易混淆,看到长方体,学生会容易看到上面长方形的面,脱口说成长方形。再者,平日生活中,也会存在表述不准确情况。故教师教学既不能淡化“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也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认识要求。给学生一些时间,“长方体”说成“长方形”一定不会再成为困惑教师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