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有趣的多面体欧拉定理立体几何
TUhjnbcbe - 2021/7/21 21:25:00

文:空空儿

读科普类的文字,刚开始会觉得有点吃力,看的过程中稍稍琢磨一下,绍兴话叫“觅一觅”,看不懂的地方先跳过,等有看懂的地方,回头再觅一觅,慢慢会觉得有趣了。

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处有复习参考题,其中第一题是一个探究问题。

我们可以先从特殊的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来研究。

比如三棱柱有6个顶点,9条棱,5个面,也就是V=6,E=9,F=5,所以V+F-E=2;

再如四棱柱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也就是V=8,E=12,F=6;

比如三棱锥有4个顶点,6条棱,4个面,也就是V=4,E=6,F=4,所以V+F-E=2;

然后推广到n棱锥有n+1个顶点,2n条棱,n+1个面,也就是V=n+1,E=2n,F=n+1,所以V+F-E=(n+1)+(n+1)-2n=2

棱柱也可以用类似方法得到,而棱台的情况跟棱柱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从具体到抽象,归纳猜想得到了一个结论: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之间的关系是:V+F-E=2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定理,由著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欧拉定理。

以下部分内容源自百度百科

多面体欧拉定理是指对于简单多面体,其各维对象数总满足一定的数学关系,在三维空间中多面体欧拉定理可表示为:

“顶点数—棱长数+表面数=2”。

简单多面体即表面经过连续变形可以变为球面的多面体。

对于n维空间中的简单多面体,其零维对象数(即顶点数)D0、一维对象数(即边数)D1、二维对象数(即面数)D2、三维对象数(即体数)D3、……、n维对象数Dn:

其中符号为正负号交替出现,等式一边是各维对象数的重复加减,等式另一边是1。

一般以V(Vertex)表示零维对象(即顶点)数D0,以E(Edge)表示一维对象(即边、棱)数D1,以F(Flatsurface)表示二维对象(即面)数D2,以S(Solid)表示三维对象(即体)数D3,以P表示四维对象数D4。

对于一般的三维空间,该公式表达为:

由于对于一个三维物体,其体数S总是1,则该公式可变形为:

证明

多面体,设顶点数V,面数F,棱数E。剪掉一个面,将其余的面拉平,使它变为平面图形

我们在求所有面的内角总和Σα

一方面,利用面求内角总和。

设有F个面,各面的边数分别为n1,n2,…,nF,

各面的内角总和为:

Σα=[(n1-2)·°+(n2-2)·°+…+(nF-2)·°]

=(n1+n2+…+nF-2F)·°

=(2E-2F)·°=(E-F)·°(1)

另一方面,利用顶点来求内角总和。

设剪去的一个面为n边形,其内角和为(n-2)·°,则所有V个顶点中,有n个顶点在边上,V-n个顶点在中间。中间V-n个顶点处的内角和为(V-n)·°,边上的n个顶点处的内角和(n-2)·°。所以,多面体所有各面的内角和为:

Σα=(V-n)·°+(n-2)·°+(n-2)·°=(V-2)·°.(2)

由(1)(2)得

(E-F)·°=(V-2)·°

所以V+F-E=2.

意义

(1)数学规律: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中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特有的规律;

(2)思想方法创新:在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中,在观念上,假设它的表面是橡皮薄膜制成的,可随意拉伸;在方法上将底面剪掉,然后其余各面拉开铺平,化为平面图形(立体图→平面图)。

(3)引入拓扑新学科:“拉开图”与以前的展开图是不同的,从立体图到拉开图,各面的形状,以及长度、距离、面积、全等等与度量有关的量发生了变化,而顶点数,面数,棱数等不变。

事实上,定理在引导大家进入一个新几何学领域:拓扑学。我们用一种可随意变形但不得撕破或粘连的材料(如橡皮波)做成的图形,拓扑学就是研究图形在这种变形过程中的不变的性质。

(4)给出多面体分类方法:

在欧拉公式中,令f(p)=V+F-E,f(p)叫做欧拉示性数。定理告诉我们,简单多面体的欧拉示性数f(p)=2。

除简单多面体外,还有不是简单多面体的多面体。例如,将长方体挖去一个洞,连结底面相应顶点得到的多面体。它的表面不能经过连续变形变为一个球面,而能变为一个环面,它的欧拉示性数为f(p)=16+16-32=0,

所以带一个洞的多面体的欧拉示性数等于零。

亲爱的读者,你有get到哪怕一个有意思的点吗?欢迎文内留言。

蝎羯东成西就

谢谢鼓励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趣的多面体欧拉定理立体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