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黎勇悟法得道“三境界”
周克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即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大事业、大学问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黎勇学书得法,有这三种境界。
年秋,我与几位书友举办“五夫子书画艺术展”,一位朋友过来对我说:“黎县长希望你送他一幅作品。”我说:“好呀,黎县长看上我的字,当然奉送!”
我走了过去。朋友介绍说:这是黎县长!
“周老师您好,我是黎勇。”
谦谦有礼。
我曾想,作为全国百强县的县长,应该是高大魁伟、意高气盛的,眼前这位却是“貌偕松其瘦,心与竹俱空”。
他伸过手来,一握,很热很有力。这般热与力不仅仅是来自手掌而是发自身躯。他两眼专注而坚定地望着你,诚恳、实在,使你无法拒绝他的任何期求。
没练过功夫的人是没有这种劲力与眼神的。
“你练过武术?”
“我是浏阳人,从小练南拳,后学形意、太极。”
我说,浏阳武术界谁谁是我的老朋友。
“啊,他们两人正是我的师父!”
我们的距离瞬间缩短了!
“你喜欢这幅字?”
“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淡似仙。我喜欢书法,也喜欢写点文章。希望周老师将这幅字赐给我。”
这幅联语出自乾隆进士陈希曾,展示了他心目中“美玉般温润无瑕人品、神仙般飘逸隽永文章”的理想人生境界。我想起了《圣教序》中唐太宗李世民“凝心内境”那四个字,思忖:这县长心境很高,难怪长沙县能进入全国百强。
他将这幅字挂在了他浏阳乡下老家。
这是他的第一境界。
书法有篆、隶、楷、行、草诸法,每法又因书者的不同风格而产生诸多体势。论者说,中国书法,不是简单的技术美。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的美。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而书法与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书法美的产生,是书者阅历、学识、审美观、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并非“技术”那么简单的。许多人学书不得法,或坠入歧途,以丑为美,盖因其缺少发现发掘自然之美的“个性基础”!而这种发现发掘自然之美的功力,来源于丰富的阅历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年秋,黎勇送我一部他的文墨选集《心语墨痕》,用蝇头行草书写着他的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学书感悟、旅行吟咏,以及传世名著《千字文》,“心语叙风程,墨痕记狂癫”,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草法随心所欲,奇矫恣肆;横风斜雨,一气贯注。行笔遒劲酣畅,笔踪豪放;行云流水,不拘成法;飘然闲雅,率真自然。整部书作龙蛇生动,神气爽然。从此书中可以看到,黎勇先生阅历九野,兴趣八荒;知识广博,见解独树。从农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诗词乃至风水学,都有广泛涉猎。更难得的是,在仕途上颠簸的人,有着淡泊宁静的心境:“静听流霞咏青史,一波红叶一春秋!”
我豁然开朗:这些,正是他“学书得法”的个性基础。而且,已经进入第二境界了!
近年,我与黎勇在一起的机会更多了,谈文论武,写字品茗,遂为至交。每每品赏他的书作,便有“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之感。前日,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