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关于马铃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块茎繁殖
B.原产于南美洲
C.我国唐朝已经有种植记录
D.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点下方空白处看答案,不要偷看哦~
▼
1.答案:C
解析:
马铃薯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唐朝时不可能有种植记录。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马铃薯是块茎繁殖,可入药,性平味甘,可以治胃痛、痄肋、痈肿等疾病。故A项说法正确。
B项:马铃薯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年到年的秘鲁南部地区。秘鲁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故B项说法正确。
D项:马铃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土豆、地蛋、洋芋等。故D项说法正确。
02
2.今天人们经常以“姓氏笔画”为序来排名,其实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别的。以下关于“姓”“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姓”源于母系社会,“氏”源于父系社会
B.秦汉以后,出现姓名合一的倾向,姓和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C.中国最早的氏,大都从“女”旁,如姬、姚、姜、嬴等
D.一般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用来“明贵贱”
点下方空白处看答案,不要偷看哦~
▼
2.答案:C
解析: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姚、姜、嬴等。因此,选择C选项。
A项:姓含有血缘之情,源于母系社会;氏含有尊卑之义,源于父系社会。
B项:秦汉之后,贵族逐步没落,平民的地位逐步提升,平民和贵族不再有姓氏上的区别。
D项:《通志·氏族略》记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古代女子出嫁之后随夫姓,男子用氏来区别贵贱。
03
3.下列关于人文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朝代是隋朝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C.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孔子
D.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所宣传的主要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点下方空白处看答案,不要偷看哦~
▼
3.答案:D
解析:
严复的《天演论》主要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因此,选择D选项。
A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正式确立,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B项:孟子,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有“民本”“仁*”“王道”和“性善论”等思想。
C项:“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层次的道德。
04
4.“舞动青春翅膀,谱写七彩人生。”所谓的“七彩”原意指“红、橙、*、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下列镜体在阳光照射下能呈现七色光的是: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三棱镜
点下方空白处看答案,不要偷看哦~
▼
4.答案:D
解析:
三棱镜对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率、偏折角不同,会将各单色光分开。当一束白光照射在三棱镜上时,便会分解成红、橙、*、绿、蓝、靛、紫七色光。因此,选择D选项。
A项:凸面镜是指用抛物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也叫广角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例如汽车观后镜。
B项:凹面镜是指凹面的抛物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例如太阳能灶。
C项:平面镜是指表面平整光滑不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例如镜子。
05
5.家里的白炽灯用了会发黑,是因为:
A.灰尘
B.钨蒸气的凝华
C.钨丝烧断
D.灯泡变黑
点下方空白处看答案,不要偷看哦~
▼
5.答案:B
解析:
白炽灯的灯丝为钨丝,钨丝受热升华会变成钨蒸气,并附着在灯泡玻璃上致使灯泡发黑。因此,选择B选项。
A项:白炽灯在工作时会产生电流,外壁容易吸附灰尘,与玻壳变黑无关。
C项:钨丝烧断是由于高温使钨逐渐蒸发,钨丝变得越来越细,最后烧断,与玻壳变黑无关。
D项:灯泡玻壳使用的是可承受℃高温的材料。白炽灯工作时的玻壳温度最高可达℃左右,故玻壳并不会遇热变黑。
做完题的宝宝可以在下方评论处打卡
往期打卡
19September
打卡丨颜料的三原色是什么?
打卡丨《老残游记》的作者是谁?
打卡丨极光是地球特有的现象吗?
打卡丨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是谁?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必胜公考APP开始备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