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朝有个开挂的科学家,自学成才,被怀疑是
TUhjnbcbe - 2022/8/22 21:24:00
治疗白癜风好的办法 http://m.39.net/pf/a_4687762.html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能人智士,他们有着惊人的才干,和超前的理念,因而常常被人怀疑是穿越者,例如王莽、刘秀、刘伯温等等。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清朝科学家,同样堪称是开挂般的存在,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人就是徐寿。

年,徐寿出生在无锡的一个贫苦人家,父亲在他5岁时不幸离世,由母亲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

在年轻时,徐寿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失利,连秀才的名头都没捞着。社会底层的磨练让徐寿早早意识到,死板迂腐的八股文实在毫无用处。所以他果断放弃科举,转而追求经世致用之学,也就是能够实际应用的学问。

当别人还在苦思冥想怎么写好八股文时,徐寿已经在研究数学、物理、音律、地理、医学等科学知识了。凡是有用的学问,他都喜欢学习。

要知道,当时是没有学校或机构传授这些知识的,文献和资料更是少之又少,但徐寿靠着对科学的热爱和自身的毅力,一点一点把这些科学知识吃透了。

后来,徐寿结识了华蘅芳(同样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虽然徐寿比华蘅芳大了15岁,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人常常一起探讨科学难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还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边读书边实验,买不到实验仪器就自己做。

为了学习光学,买不到罕有的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了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为了验证蒸汽机的原理,他就跑到洋人的船上观摩;有时甚至还会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书上的理论。

在徐寿的坚持不懈下,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开挂的造船之路

接下来,清朝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中遭遇惨败,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清朝官僚系统中出现了“洋务派”,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不过这些大臣都是写八股文出身的,哪懂这些洋学问。于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大臣无一例外都想到了博学多才的徐寿。

年,徐寿连同他的儿子徐建寅,以及华蘅芳等人进入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械所工作。此后,徐寿开始了他的“开挂之路”。

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嚣张至极,清*府却毫无办法,因为人家是蒸汽动力船,而清朝水师却还在用帆动力船,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打不过也追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在那耀武扬威。

徐寿等人十分愤慨,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大家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的蒸汽机!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更无任何经验,怎样才能做出蒸汽机呢?

徐寿二话不说,跑到洋人的轮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来参考书上关于蒸汽机的缩略图和简介就开始造了,经过反复的研究设计,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终于诞生了。

有了蒸汽机,接下来就要造轮船了。徐寿团队依旧从零开始,没有图纸就自己设计,没有零件就自己一个个做,两年后,他们就做出了中国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鹄"号。

"*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共耗白银余两。在首航仪式上,曾国藩差点激动落泪,感叹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在解释船名的意义时,曾国藩说:“古书说,*鹄,大鸟也,一举千里者。”

同治皇帝更是御赐亲书“天下第一巧匠”给徐寿父子。

当时上海《字林西报》的报道是这样写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年,徐寿被派往由李鸿章、曾国藩兴建的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任,徐寿向曾国藩建议:要想办好江南制造总局,就要做好四件事,一为翻译西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水师。

以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这四条建议皆为“良策”,但当时曾国藩没能跳出时代局限性,依旧把徐寿当作请来干活的工匠,他对徐寿说:“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意思就是你一个工匠就好好造船,不要整天想有的没的。

徐寿见状也不再多说什么,转头工作去了。之后徐寿等人先后设计并制造了"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

努力传播科学知识

徐寿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救国之策,采煤练兵自己没能力做,翻译西书总能做吧。

于是徐寿多方奔走,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里设立了翻译馆,招聘西方学者,召集懂西学的人才,叫上自己的哥们华蘅芳和儿子徐建寅,专门翻译西方化学、蒸汽机方面的书籍。

之后的17年间,这个翻译馆一共翻译出版了13部西方科学著作,其中西方近代化学著作6部63卷,系统地把西方的化学知识引入中国。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徐寿翻译的元素周期表了。

当时大部分的化学术语和化学元素,在汉字里都没有现成的名称,成了翻译的最大难题。

徐寿灵感突发,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结构,想到了音译的办法,就是用元素的英文读音的第一音节或第二音节,在汉字找到同音字,然后根据元素的性质加上偏旁,例如固体金属元素,则一律用“金”字旁,气体则用“气”字旁,非金属固体则用“石”字旁。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例如“汞(液态金属)”和“溴(液体非金属)”。

徐寿的化学元素命名规则至今仍在使用。在这套规则下,即便是我们没见过没学过的元素,从它的中文名称我们就能大致判断它是金属还是气体了,这种“超能力”全球仅此一家。

后来徐寿想到,辛辛苦苦翻译了书,若没人看也是白搭啊,于是为了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年,徐寿和傅兰雅等人共同创办了格致书院。这是中国第一家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这个书院即是如今的上海格致中学。

创办格致书院的同时,徐寿与傅兰雅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除了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徐寿父子还会在期刊上回答读者的疑问,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徐寿对于船炮枪弹还有多项发明,参与过不少厂矿企业的筹建规划,如此种种才干,让徐寿名声大噪。李鸿章,丁日昌等官僚都曾试图用高官厚禄来聘请徐寿,但徐寿一一拒绝了,把心思全部放到译书和传播科学知识中。

第一个在《Nature》杂志发文的人

年,徐寿在自己创办的《格致汇编》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这篇文章研究的是非常冷门的古代乐律学,文章的内容纠正了中国古代的“管弦结合论”。

中国古代一向“以弦定律,以管定音”,也就是用弦乐器来确定各音之间的比例;用管乐器来制定音律标准,称为律管。

但是,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弦振动和管振动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弦律和管律两者是有区别的,古代乐律却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并且中国古代乐律认为,弦乐器或管乐器的弦或管增长一倍或缩短一半,所发的声会降低或升高八度。

不过徐寿用铜管做实验发现,只有管长比为4:9时,所吹出的音才会相差八度。所以才有了这篇《考证律吕说》。

一天,他看到儿子徐建寅翻译的《声学》,这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教授的著作,被欧洲物理学界誉为19世纪声学集大成者。

但徐寿发现这本书犯了与中国古代同样的错误,书中写道:“有底管、无底管生音之动数(即频率),皆与管长有反比例。”这与中国古代的错误认知如出一辙。

于是徐寿请傅兰雅把自己的论文翻译成英文,然后一份寄给了丁铎尔教授,说明自己的实验结果,一份寄给了《Nature》杂志。

虽然丁铎尔教授没有回复,但《Nature》杂志发表了徐寿的论文,《Nature》的编辑写道:“这篇论文以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和那么原始的器具来实现的,这是非常出奇的。”

就这样,徐寿成了中国第一个在《Nature》杂志上发文的人。

可惜这篇《Nature》发表后的第三年,徐寿就病逝于上海致格书院,享年67岁。

纵观徐寿的一生,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在落后愚昧的清朝,以超前的眼光敏锐地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做出了许许多多的“中国第一次”,被人怀疑是穿越者也不奇怪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徐寿能不图科举功名,不求显官厚禄,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译书和传播科技知识,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引路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有个开挂的科学家,自学成才,被怀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