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保定境内早期鲜虞中山国城市遗址初探兼
TUhjnbcbe - 2022/11/3 20:30:00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李文龙老师

作为东周时期唯一以“戎狄”身份建立国家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在燕赵大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其中城市的建造是鲜虞中山国从游牧转向定居并建立国家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保定、石家庄境内春秋、战国时期的鲜虞中山国遗址、墓地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对于鲜虞中山国早期都城“顾”,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人在考古调查发掘的基础上,拟对保定境内早期鲜虞中山国城市遗址进行初步梳理,并从考古学角度探讨“顾”之位置。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保定境内早期鲜虞中山国城址概述鲜虞族为白狄别种,春秋时期由晋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保定西南部的唐县、顺平、曲阳、定州等地是其早期活动中心,史料记载中的“中山、左人、中人、阳邑、华阳、鸱之塞、夏屋、曲逆、丹丘”等城邑均在此区域。目前可以确认与早期鲜虞中山国有关的城址(遗址)共计12处。

中山城北城墙邸忠亮摄

唐县北城子城址:位于南、北城子村之间,城址面积约万平方米。现城址东北角残存一段夯土城墙,长米,宽9米,高7米,夯层0.08米~0.1米。城址内曾发现土坑竖穴墓、车马坑,出土重要的青铜器,小型墓葬出土陶鬲、陶罐。城址内散布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罐、盆、泥质灰陶豆盘及板瓦、筒瓦等。两座墓葬发现于年10月,东西并列,间距6米。均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青铜鼎、豆壶、盘、匜、甗、瓿、簋等礼器以及铜剑、戈、斧、凿、削等兵器和工具。墓葬北侧有殉马坑。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北城子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中山城”,是早期鲜虞中山国的中心。

北洪城城址:位于北洪城村北。城址建在依山临水的山间高地上,西临唐河,东、北为山岗,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现西城墙残长约米,东城墙残长约米,南、北城墙无存。墙体底宽约20米,顶宽约5米,残高3米~15米。城墙夯筑,夯层0.14米~0.2米。城内暴露有夹砂和泥质灰陶罐、豆、筒瓦、板瓦、夹砂红陶釜等。北洪城位于唐河谷地之中,扼守山区通往平原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可知鸱之塞是中山西北部重要的关隘。《史记集解》引徐广言:“鸱,一作鸿,鸿上故关今名汝(?洪)城,在定州唐县东北(?西北)六十里,本晋鸿上故城。”曾有专家学者认为鸱之塞为今倒马关,但经过多次调查,倒马关未见春秋战国时期遗物,且与文献记载的鸱之塞方位不符,因此洪城城址可能为古代的鸱之塞。

灌城城址:位于灌城村东北。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约米,有东、西二门。城址西北角有一小城与大城相连,形制、结构不详。城墙*土夯筑,残高约2米~3米。现城址已被淹没于西大洋水库中。城址附近岸边采集少量战国泥质灰陶豆柄、夹砂灰陶绳纹陶片、汉代泥质灰陶素面陶片等。

南固城城址:位于南、北固城村,现大部分被村庄所覆盖。现存东北角一段残长19米的夯土城墙,宽约9米,残高3.2米。夯层0.06米~0.08米。城内暴露大量的夹砂、泥质灰陶片和夹砂红陶片,器形有罐、盆、豆、釜等。固城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阳邑。据《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元前年)记载:“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辞海》载:“阳,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唐县东北。”即此。从实地调查可知,中山在参与了公元前年齐国伐燕的战争后,阳邑就成为中山的城邑了。

西城子城址:位于西城子村西唐河东岸丘陵、平原的交汇地带。城址略近方形,面积约22万平方米。现城址西南角残存90多米长的夯土城墙,墙基宽约6.8米,残高1.6米~3米,夯层厚0.12米~0.16米。据当地农民介绍西城子曾有内外二城,东、西设门。村北、村东曾出土青铜车辖、马衔、鼎、豆、壶和金腕饰,城内散布大量战国时期的夹砂、泥质灰陶罐、盆、豆残片。《水经注-滱水》记载:滱水又东经左人城。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或亦谓之唐水。从方位和城址时代分析,西城子可能是左人城。

张合庄遗址:位于唐河东岸,面积约0平方米,墙体无存,调查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筒瓦、罐、盆的残片,可能是一座具有*事防御功能的鄣城。

*城南关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墙体已平毁,调查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残片。清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指出:中山必有别邑,在华阳,恒山左边。位于曲阳、唐县、阜平、涞源四县交界海拔米的大茂山为古之恒山,*城位于恒山之东南,可能就是史书所指的“华阳”。

顺平县中下邑城址:位于河口乡中下邑村南、两山之间的高地之上,南约0.35公里为曲逆河。城址略近方形,长、宽约米,现存东、西两段城墙,东墙长约米,西墙现存长度米,残高4米~9米,*土夯筑,夯层0.15米。城内散布着大量夹砂灰陶绳纹罐、筒瓦、板瓦以及夹砂红陶釜。据县志记载:此城名为夏屋城,约建于西汉。《古本竹书纪年》载: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与出土文物相对照,可知中下邑城址就是战国时期的夏屋城。

子城城址:位于顺平县东南部的平原地区,曲逆河与蒲阳河交汇处,边长约2米,面积约万平方米。夯土城墙基宽约11—25米,残高3—8米。地表采集有泥质灰陶素面、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瓮、罐、盆、豆等残片。《左传》记载“齐国夏伐晋,取畤逆。”畤逆即曲逆,即为此地。西汉时陈平封曲逆侯,城址主要遗物都是秦汉时期,附近有带高大封土墓葬三座,俗称“三皇坟”,实为陈平之后三代曲逆侯之墓葬。

曲阳县*城城址:位于大沙河东岸的*城乡河东村、城南村之间的丘陵地带,城址呈不规则形,当地人称“月牙城”,面积约37万平方米。现残存东、南、西南三段城墙,总长约米,墙基残宽约4米~6米,残高约2.6米,夯层0.16米。城内曾发现铁铤三棱铜镞、夹砂灰陶板瓦、筒瓦以及大量夹砂灰陶片。《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合*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阚骃曰:上曲阳有丹丘城,或曰丹丘,恒山别名也,城在山下,因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丹丘在曲阳县西北。经过多年调查,曲阳县西北部只在*城发现了战国、汉代城址,方位与史书记载的相符;位于曲阳、唐县、阜平、涞源四县交界海拔米的大茂山为古之恒山,*城正位于恒山之阳;丹丘、*二者音韵相近,“*”或为“丹丘”之谐音。因此*城可能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丹丘故城。

定州王村城址:位于定州市西北的唐河北岸,南北长约151米,东西宽约132米,面积约19000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6米,残高1-3米。调查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盆、豆等陶器残片以及铁铤铜镞。

翟城遗址:位于定州市东部,面积约10万平方米。调查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盆等陶器残片。墓群位于村西南,发现有土坑竖穴墓,出土夹砂灰陶绳纹罐、铜铃、铜璜、琉璃饰件等。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按翟,经传多假狄为之。狄人字,传多假翟为之。亦即翟、狄为通假字。

二、“顾”之位置的探讨《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献侯十年(前414),中山武公初立。《世本》曰:“中山武公居顾”。可见由武公复兴起来的鲜虞中山国是以顾为国都的。关于“顾”之地望,学界争议颇多,有定州说、河南范县说、唐县说、顾即鼓地说。结合近年来行唐县故郡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以本人之愚见,可能性最大的依次是是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故郡遗址、面积约万平方米的唐县北城子城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定州市翟城遗址。

年9月在石家庄市平山县举行的中山国文化发展定位研讨会上的发言

安惠亮作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定境内早期鲜虞中山国城市遗址初探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