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代打仗,弓箭真能一箭毙命孙策陈友
TUhjnbcbe - 2023/1/16 20:12:00

古装剧中,常见皇帝、大将*啥的大人物,在战场上,或在权力斗争中,遭遇对手从暗处射出的一支冷箭,gameover。

那情景,堪比咱们今天的狙击步枪,一颗子弹爆头!!!

小小一根箭矢,怎么就能让人毙命呢?

原始的箭矢,制作方式十分简单。

就是一根小树枝或竹条,前端削尖,后端切一个小口子用来卡住弓弦。

文史君小时候在乡下,就经常拿把砍柴刀,蹲在门槛上削宝剑、弓箭啥的,没啥技术门槛。搞出的弓箭,射出后钉在大堂的木板壁上,根本不是难事。

所以弓箭的发明,让早期的人类在面对野兽时,有了十几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远程攻击”能力。

这在那个原始的年代,的确是一项堪比现代步枪的伟大发明。

使用弓箭打猎,既能延伸攻击的范围、提高攻击的速度,箭支的杀伤力,也能为捕猎增加成功的几率。

同时,也能够将自己与猛兽,人为间隔出一个安全距离,减少“打狼不死反被狼咬”的情况发生。通常,野兽到了跟前,凭人类的力量是难以与之抗衡的。

不过,最初那种箭矢,打点小动物还行,面对虎豹之类的凶猛野兽,恐怕就派不上用场了。

这时,原始人更多的捕猎套路,是挖一个大点的陷阱,或驱赶、或引诱,等到猛兽掉进深深的坑内,再长矛戳,甚至干脆石头砸,将猎物置于死地。

此后,人们对箭矢进行了改进,配上用骨头或石头磨制,乃至用铜铁冶炼金属箭头,并在箭头的造型上下功夫,改进出杀伤力更强的三棱箭、月牙箭、破甲箭等各种款式。

比如统一六国的秦*,使用的就是青铜制成的三棱箭镞。近年来,在对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中,不断有实物出土。

还有满洲八旗使用的,重达二两的大箭头,虽然射程较近,但射在人体上,那杀伤力,简直像是被标枪击中了一般,力道是刚刚滴。许多明*,就是死在这款重箭之下。

此外,为了增加箭矢的稳定性,古人们又在实践中,研发出了箭尾部位的箭羽。

如此,古人使用弓箭,在森林、在草原纵横驰骋,一般的野兽都能够轻松射杀。

古代打猎,其实是一种和平时期的*事训练。人与动物,都是血肉之躯,箭矢可以射杀动物,当然也同样可以对人体,造成致命的杀伤了。

匈奴、鲜卑、突厥、女真,这些个游牧渔猎民族,就是凭借弓马骑射的本领,平时捕猎,战时杀敌,甚至打出一片天地,建立起北魏、元朝、满清等少数民族*权。

在匈奴的历史上,还是王子的冒顿单于,特别发明了一支响箭,叫做“鸣镝”,发射出去时,能发出云雀一样的响声。

但这,可不是为了好听。

冒顿要求自己的部下,但凡是自己响箭射向的目标,所有弓箭手都必须跟着放箭。

他先后用普通鸟兽、自己的爱马、自己的女人、父亲的战马做试验,不听号令者,统统都被射杀。

最后,当冒顿跟随自己老爹头曼单于外出打猎时,突然发响箭射向父亲,众弓箭手毫不犹豫,乱箭齐发,头曼单于顿时被射成刺猬,冒顿顺利夺取单于之位。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个例子不对,头曼单于是被乱箭射死,不能说明一箭就可以杀人。

况且,当时头曼单于是在打猎,没有身披甲胄,而真正作战时,*队将来都会全副武装。

尤其是头部、前胸等致命部位,更是头盔加护心镜,里里外外保护得相当严密。这时候,无论是刀剑,还是箭矢,都很难突破铠甲的防护,对人体造成杀伤。

然而,在古代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头盔和铠甲,全都是非常昂贵的。

贵,就意味着很难大规模列装。

所以,在真正的实战中,很多士兵根本得不到铠甲保护,浑身上下暴露在敌*射来的箭矢下,运气差的,被射中要害,直接就一命呜呼了。

没被射中要害的,也不能说得上是幸运。

确实,身体很多部位中箭,都不会直接丧命。

但是,这些非致命伤,却可以减缓人体的动作。要么被敌*赶上“补刀”,拿人头去换*功。要么流血过多,或伤口受感染,到头来还是离不开一个死字。

可以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三国里的小霸王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碰到三个刺客,脸颊上中了一箭。尽管孙策凭借超强的格斗能力,反杀了刺客,但身上的箭伤,最后还是要了孙策的命。

孙策是脸部中箭,脸上遍布血管神经,还有重要的“三角区”,平时抠个痘痘都可能有危险,何况中箭?

说到面部,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眼睛。

由于眼球柔软,没有坚硬的头骨保护,是最容易被射穿的。而眼睛后面直通脑部,如果箭矢射得深一些,直接贯穿到脑组织,那大概率就性命不保了。

还是三国,曹操的爱将夏侯惇,在徐州之战时眼睛中箭。不过夏侯将*当真是很猛,拔出箭头时,竟然把眼珠子给带了出来!

更重口味的是,他当即飚出一句:“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说完竟然当场生吞了自己的眼珠子!!!然后继续拍马作战,把敌人都给吓傻了。

夏侯惇的生还,那是得益于射得不够深。

另一个同样眼睛中箭的历史人物,可就没那么好运了,他就是元末枭雄陈友谅。

在与朱元璋决战的鄱阳湖水战中,陈友谅安全意识太过薄弱,大意地探出头,想观察一下外头的战况。

谁知,仅仅那么一瞬间,就被一支飞箭射中眼睛,箭矢直接从脑后贯穿冒出,陈友谅当场丧命!

主帅阵亡,这仗也就没得打了。

不过,说到陈友谅,他既是箭矢的受害者,却也是加害者。

几年前,南昌保卫战,朱元璋麾下将领赵德胜镇守城池,陈友谅大*压境。赵德胜白天组织*队防守,晚上坐在城楼上组织士兵修复城墙。

结果,一支飞箭射来,正中赵德胜,“弩中腰膂,镞入六寸”,赵德胜拔出箭矢,留下遗言含恨而逝。

腰部有脊柱、有神经、有大动脉,所以中箭后,重伤致命的概率也是非常的大。

而一般的铠甲,大多是着重于防护头部、胸口和腹部,腰部、手臂和腿部,因为要保持着行动的便利,往往不能布置太多的甲片,所以就成了薄弱环节。

灵活性和防护性的矛盾,还体现在骑兵与战马上。

古代打仗有句话,叫“射人先射马”。原理嘛,除了马匹的体型较大,易于射中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马匹通常是不披护甲的,很容易被箭矢射入。

对马匹防护,做得最好的是金人的“铁浮图”和“拐子马”,无论骑兵,还是战马,都包裹在厚厚的铁甲中。

但增加防护力,就意味着牺牲机动力,身披重甲的拐子马,背上还顶着快要斤的铁浮图,还能跑起来吗?只能像乌龟一样,慢吞吞地爬了吧。

岳飞正是瞅准了这点,才制定出砍马腿的战术。

拐子马倒了,掉下来的铁浮图,还是乌龟,只能趴在地上被岳家*砍。

当然,光靠砍,估计杀伤力不大。

这时候,就需要砸。

而岳飞的儿子岳云,使用的兵器,就是一双大铁锤!

扯远了,咱拉回到箭矢的话题上。

如果人体关键部位中箭,自然是神仙难救。不过,即便是射中非关键部位,以古代的医疗水平,也是有可能让人送命。

古人在实战中发现,将箭头插在粪便等污秽物中,即便中箭的人当场没有死去,也会有很大可能在后续的治疗中,因伤口溃烂而不治身亡。

这时因为在粪便中,包含大量细菌和病*,通过箭头送入人体,也就引发了致命的感染。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打仗,弓箭真能一箭毙命孙策陈友